摘 要 先秦儒家和古希腊美育思想分别创造了中西方美育思想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对后代美育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者在美育目标和作用上都强调实施美育是为了育人,使人格完善,但由于中西方的文化背景存在差异,在审美教育方式上呈现出不同的审美标准。 关键词 先秦 古希腊 美育 艺术 中图分类号:G40-09 文献标识码:A 美育,即审美教育。这一概念的明确提出应该是在美学的独立地位之后才开始的,审美教育理论的体系建立也是近代才出现的。但是人们对于审美教育的实践和探讨却是古已有之。在中国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在西方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二者有共通之处,但由于中西方的文化背景及意识形态的差异又各具特色。 关于先秦儒家和古希腊美育思想,前人做了大量的研究。如:祁海文的《中国古代“中和论”美育观略论》,对以中和精神为核心的中国古代美育思想做了阐释;何齐宗的《先秦儒家美育思想探讨》,从美育功能论、美育途径论、美育原则论三方面对先秦儒家美育思想做了研究;韩书堂的《简论古希腊的美育思想及其当代意义》,对希腊人以人的本质实现为目的、美和善的哲学思考、艺术教育及其对现代科技理性的异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方面做了阐释。本文试图从审美教育的方式比较先秦儒家和古希腊美育思想。通过比较深入了解两者深邃的思想,学习其与现代美育思想的关系。 1先秦儒家的审美教育方式 在先秦儒家的美育思想中,关于美育方式值得一提。在他们看来,美育的方式主要是诗礼乐。当时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就包含美育的很多因素。孔子在教育的实践中以六艺为主要学习内容,全面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才能。他认为,诗教和乐教可以辅助伦理道德,诗教和乐教配合着礼教,可以培养完善的人格,所以孔子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美育思想。“兴于诗”是说诗是以语言及其节奏、声律来激发人的情感和兴趣,提高道德修养;孔子非常注重诗的教育作用,因为诗可以激发人的情感和兴趣,提高人的道德修养,增加知识,提高认识。可以看出孔子首先强调诗的情感作用,然后是道德作用,最后是认识功能。“立于礼”是说礼是通过礼仪及舞蹈动作去体验道德行为和情感,反复体验就形成一种道德修养,由此来立足于社会。“成于乐”是说乐最终使人的道德臻于完善形成较高的人格修养,因为当时社会乐的范围很广,包括诗歌舞等综合在一起,既能抒发感情,又能进行情感体验。其实,诗、礼、乐三者的关系也就是艺术与道德的关系,礼乐教化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美育和德育之间的关系。因为诗和乐都可以归结为艺术,根本属性是审美,礼通过舞蹈以及礼仪动作所表现出来的形式也是审美的,所以三者之间的关系归根结底是美育和德育的关系。美育的任务在于通过感官的“乐”引导、提高到超感官的自由精神之“乐”;德育的任务在于通过理喻、启发和培养道德的自觉意识,通过仪式、规范使德行成为一种自然习惯,同时要通过艺术—审美活动把道德情感引入艺术—审美境界加以体验、观照,才能感受到人性的自由快乐。当道德进入艺术—审美境界时,它便具有了超越属性而成为美德。孔子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就说明了这个交融的过程,通过感性又超越感性实现道德的目的,达到教育人的目的。 2古希腊审美教育方式 古希腊人的审美教育方式强调通过艺术本身培养智慧而优美的心灵。模仿说尤为盛行,注意到美本身,有了艺术本质的追寻和思考。 在西方教育史上,柏拉图第一个提出了学前教育思想,认为对儿童的教育越早越好。在早期的教育中,就特别注意到了美感教育,尤其指出音乐教育对儿童身心健康的重要,能启迪人们的心灵。在柏拉图看来,音乐有三个要素:歌词、乐调和节奏。歌词在三要素中居于主导地位,乐调和节奏都要适应歌词。关于乐调,柏拉图讨论了四种:吕底亚式,爱奥尼亚式,多利亚式和佛律癸亚式。并认为吕底亚式悲哀的乐调不适合培养品格好的人,爱奥尼亚式文弱的乐调用于饮宴,对于理想国的保卫者没有用处,抛弃二者。推崇多利亚式和佛律癸亚式,因为多利亚式是一种勇猛的表现勇敢的乐调,佛律癸亚式是一种温和聪慧的乐调,能使人受到情感的陶冶,净化心灵。关于节奏,柏拉图认为,节奏也应像乐调一样表现出某种道德品质。要区分适宜表现勇敢、聪慧的节奏,以及卑鄙、傲慢、疯狂的节奏。乐调和节奏的运动相当于人的心理活动,不断的变化协调发展,打动人的内心世界。 亚里士多德美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净化说中。《诗学》中说悲剧是“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感情得到陶冶。”“陶冶”亦即“净化”,它的原义是指医疗上的“宣泄”、“锻炼”,宗教上的“涤罪”、“净洗”,以及道德上的“感化”和“陶冶”等。亚里士多德将“净化”运用于艺术理论中,用它来表达艺术作品对人的精神所产生的作用,也巧妙地阐释了美育发生的过程。净化是美育发生的过程,也是美育发生的结果,是借怜悯与恐惧的情绪作为感染力的载体,对人的情绪、精神和道德产生感化和提升作用,具有情感净化的作用。 先秦儒家和古希腊的审美教育方式都有艺术教育。首先都超出了纯粹美的范围,与道德的善相联系,不将它直接显现,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再次,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上升到审美的境界。不同之处在于先秦儒家的美育思想大都是从政治教化、道德培养的角度来看待艺术,比较紧密联系社会教育实践;古希腊的美育思想更多的注意到了美本身,有了对艺术本质的追寻和思考。 参考文献 [1] 聂振斌.中国古代美育思想史纲[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52. [2] 凌继尧.西方美学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