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2: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特性》 对于三角形定义中“围成”一词的诠释一直困扰着很多数学老师,如何让学生理解为什么不是“组成”而是“围成”,这种相对抽象的概念其实也可以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使其具体形象化。 师:同学们,通过我们刚才的学习,你现在能给三角形下个准确的定义吗? 生: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平面图形。 师:很好,根据你的定义,老师画了三个三角形。 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判断只有图形(3)才是三角形。并且清楚认识到定义中“组成”的说法还不够准确,但是又一时无法想出一个合适的词语来完善定义。 体验感受,理解概念。 师:没关系,既然说不出来,咱们就换个方式,现在请三个同学上台来帮老师完成一件事,请你们牢牢的把老师围在中间。 学生很自然地手拉手握紧围成一个圈。 师:再请你们把手水平伸直,并保持不动。 学生恍然大悟,三个人手臂围成的图形恰好是一个三角形。 师:同学们,这三位同学的手臂相当于什么呢? 生:三条线段! 师:拳头呢? 生:每条线段的端点。 师:像这样两个拳头握在一起呢? 生:一条线段端点连着另一条线段的端点了。 师:两两握紧的拳头呢? 生:两两端点相连。 师:我们可以把它叫做首尾相连。 师:现在请你们告诉我,这个三角形是怎么出来的? 生:是他们围起来的。 师:再给三角形下个定义,你们会吗? 生: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 师:为什么不说组成呢? 生:因为两两线段的端点要首尾相连,应该叫围成。 学生在体验“围成”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通过手臂的长度直观感知三角形的三条边其实是三条线段,是有长度的可测量的,而且通过自身肢体的操作,更加形象具体地去理解“围成”就是三条线段的端点首尾相连的本质;在突破定义难点的同时,把相对抽象的几何概念具体到实物的推演,丰富了学生的数学感观,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在课程实施探究过程中,不管是化繁为简,或是化抽象为直观的教学实践活动,我们都应积极探索学生体验式学习的途径和方式,从而更合理地为学生构建这种学习模式,更有助于学生探究和发现数学问题的本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