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引起了社会、国家的重视。实践创新能力是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有机结合,是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传统教育体制忽视了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如何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关系到一个民族的长远发展。 实践能力并不是简单的“动手”能力或技能,它是个体生活和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中所表现的综合能力,是个体生活、学习、工作中所必不可少的,它来源于生活经验和实践活动中的磨练,而并非是书本。实践能力的评价也并非是通过试卷考试,而是通过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实践创新能力不仅要求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从而在现实的生产生活中提出切实可行的创新方案以有效提高生产效率。 一当前大学生实践能力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是为了通过实践锻炼从而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技能,实现全面发展,同时增长自己的才干。但实际上,尽管大学生对培养实践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的渴望和需求十分强烈,但他们参与各种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却不高,自己对培养实践能力的规划意识不强,缺乏自我培养的有效策略。许多大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目标不明确,没有针对性,完全把实践看成“任务”,这导致大学生实践趋于形式,实践过程走马观花,没有实际操作,实际体验。某些高校在组织大学生实践活动时存在着目标不明确,举措不丰富,组织不严谨,事前准备不充分等问题,这导致了高校不能为学生参加实践而提供建设性意见,更不能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实践机会。其次,由于缺少科学、规范的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机制,使得大学生实践和教学计划很难联系在一起,一些与学生所学知识有关的比赛无法开展,同时也导致大学生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专业行情脱轨。从而使得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无法得到开发和锻炼。 二加强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1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建设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内容 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日新月异,传统教学的弊端日渐突出,课程安排、教学方法等问题导致了学生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所学知识不能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其中,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多且缺乏整合,没有系统全面的培养方案,学科内容落后于实际生产。通过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从而促进教育体制的改革,协调教育和实际生产发展的关系,做到“轻理论、重实际,轻课堂、重实训,轻灌输、重参与”,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去运用知识、更新知识、了解社会、了解行情,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认识自己的不足,在实践中去培养自己的独立精神、独立人格,为在实践中创新提供可能。 2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建设是社会科技发展、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决定因素,科技创新成为发展中国家寻求突破和跨越的根本途径。目前中国的科技国情不容乐观,根据科技专家评估表明:2001年中国科技创新能力在49个主要国家和地区(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总和的92%)中排名第28位,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不仅如此,中国对外技术的依存度在50%以上,而发达国家都在30%以下,美国、日本只有5%左右。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保持高等院校招生合理增长,要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是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可见,加快创新人才培养不仅是当代教育培养的目标,更是国家建设的需要。 三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面临的问题 1未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加强大学生实践创新建设不仅有利于学校教育体制建设,而且使参加实践的单位受益,但事实上,很多高校和单位对大学生实践创新存在误解,社会关注度不高,大学生实践创新的趋势还未形成。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大学生更加关注自己的学业成绩而忽视实践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参加实践活动浪费财力和时间,不如考个好分数,将来有个不错的简历;有些高校由于活动经费短缺和缺少人力等问题,对学生的实践创新缺少培养,仅在口头宣传和鼓励学生,不制定相关文件去致力于解决学生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对于一些家长,他们认为参加实践是不认真学习的表现,浪费时间、精力,所以极力反对;有些企业认为,让大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是一种负担,他们看不到大学生参加实践给自己带来的收益,不能主动为大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创造实践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