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当代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及相关影响因素探究(2)

时间:2014-06-06 13:39 点击:
2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贫困大学生所处自然环境,如寝室、班级、校园等。经济迅猛发展,物质生活的迅速丰富使攀比这一不良风气不断滋长,在高校学生之间,手机型

  2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贫困大学生所处自然环境,如寝室、班级、校园等。经济迅猛发展,物质生活的迅速丰富使攀比这一不良风气不断滋长,在高校学生之间,手机型号,服装品牌等,均成为学生攀比、炫富的资本,这种不良现象的蔓延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困扰,那些名牌衣服、高端电子产品是贫困大学生消费不起的,经济的困窘、虚荣心的作祟使贫困大学生处于矛盾与纠结中;此外,许多贫困学生出身于农村,城乡差距使得城乡学生的眼界、见识、素养、生活习惯等有着较大差距,这些差距会被敏感的贫困大学生迅速捕捉到,一些非贫困大学生表现出的先天的优越感和部分贫困大学生自身性格缺陷相互作用,使得贫困大学生逐渐将自我封闭起来,表现出敏感、孤僻的心理特征。二是社会舆论的影响,现在的大学生主要以90后为主,90后又被称为“拇指一族”,他们接受的信息多来源于网络,迅速、广泛、良莠不齐是网络信息传播的特点,这同时意味着当代大学生在接受海量信息的同时,必定夹杂着大量的负面信息。如今,网络上“富二代”“官二代”“高富帅”等词语充斥着人们的视野,给学生造成了一种负面的影响,认为这个社会最终追求的即是钱和权,而金钱和权利正是贫困大学生所缺失的,由此,许多贫困大学生将自己定义在社会认知的对立面,自暴自弃。此外,当今社会中依靠父母人脉或者金钱升入好学校、觅得好工作的类似事情的发生,使贫困大学生感觉极大的不公平,而当贫困大学生在类似事情上受挫时,会将这种现状无限放大,认为这个社会所有人和事都存在着巨大的不公,由此增加了自己的自卑与愤怒心理,严重者甚至厌恶这个社会。

  3学生自身认知的影响

  不是所有的贫困大学生都存在着心理问题,相反,许多贫困大学生身上具备常人没有的韧性,肯吃苦,意志坚定,许多贫困大学生做出了骄人的成绩,由此可见,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与自身认知有关。“贫困”这一词汇对于一些人来说是人生路上的绊脚石,这些学生认为生活因为贫困而变得异常艰难,同学的非议,成绩的不理想,就业升学的不如意,全部是因为贫困造成,而不去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相反,一些人将贫困看作寻常人生活状态,这一境况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扭转,贫困由此成为学生学习及工作的动力。

  三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解决方法

  第一,将贫困大学生心理辅导与志愿服务活动相结合,使贫困大学生通过帮助他人而正视自身价值,增强自我认可度。贫困大学生存在最大的心理问题是不认可自我,不认可自身生存环境,但是在短期内自身又无法改变这种情况,长时间的处于这种“别扭”的心理状态,导致贫困大学生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的发生。组织贫困大学生加入志愿服务活动,通过支教、帮扶农民工子女等活动,让贫困大学生发掘自身价值,通过帮助他人走出困境、取得成功等,找到其人生定位,提升其成功感与自豪感,同时在帮助他人树立信心的过程中树立自己的信心,改变其自厌、自弃的心理。

  第二,开展丰富多彩校园文化活动,并辅助团队疏导方法,使贫困大学生在群体中找到自身价值与共鸣。许多贫困大学生是因为害怕自己这也不懂那也不懂,说出一些话语引人笑话而放弃与他人沟通交流,因此贫困大学生往往表现出孤独、自闭的性格特征。通过在大学校园开展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弥补之前由于家庭经济情况受限、教育资源匮乏造成的兴趣爱好缺失,文化素养低下等问题,使贫困大学生找到自己喜爱的、擅长的、可持续发展的文体艺术活动,增进与其他同学的互动性。同时通过团体疏导的方式,为疏于交友的贫困大学生建立交际活动圈,有着相似经历、相似困惑的人较易找到共同语言,从而更易于建立伙伴关系。同时,也借此使有着积极向上心态的贫困大学生在活动、交往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带动有消极心理的同学,以改善其人际关系为基础,逐步建立起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调整、改善其不良心理状态。

  第三,建立完善的心理辅导体系,及时发掘纠正贫困大学生不良心理问题,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普及、建立积极向上的心理环境。学校以心理咨询教师为主,配合以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委员等建立多位一体的心理辅导、监控体系,从多角度影响,改变贫困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家庭认知、社会认知,从而建立良好心理状态。建立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充分利用微博、微信、qq群等网络交流手段,及时、主动的了解贫困大学生日常生活状态及心理变化,弘扬自强自立精神、树立自强自立榜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根本改善贫困大学生心理状态。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建设的中坚力量,大学生人格与心理的健康、健全是其日后良好发展的必要条件与保障,贫困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其心理健康应和其家庭经济情况一样被学校、社会重视与关注。建立良好的社会环境、健康的交流平台,为贫困大学生提供更加宽松的环境,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田彩芬.浅析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心理健康的实现[J].教育论丛,2001(8):173-174.

  [2]朱丽芳,谢倩.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10):875-877.

  [3]程美华,王海霞,刘青瑞,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整合的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22):246-247.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