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探析(2)

时间:2014-06-04 15:19 点击:
2.1开设有目的的音乐欣赏课 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对人才的要求也不一样。在新世纪里,人才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新时代的人才必须有创新精神,有兼容并蓄的思想,还有对人文的关怀,对社会价值、历史遗产的尊重,

  2.1开设有目的的音乐欣赏课

  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对人才的要求也不一样。在新世纪里,人才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新时代的人才必须有创新精神,有兼容并蓄的思想,还有对人文的关怀,对社会价值、历史遗产的尊重,新世纪的这一要求给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质量要求。音乐欣赏作为美育德育的重要一块,其陶冶情操、启发灵感、拓展思维、提高人的思想水平作用已得出定论。

  正确选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实现音乐欣赏目的的关键。具有一定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音乐作品是最有可能适合德育教育。大学美育中的音乐教学内容应包含人类音乐艺术的精华,让优秀合适的音乐作品作为重要的德育教育传播媒介走进大学课堂。大学生在音乐欣赏的感情体验中,实现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达的感情相互交融和共鸣,从而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完善和提升他们的人格品质;要指导大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欣赏不能仅仅停留在一般的欣赏环节上,要不断地从欣赏的初级阶段过渡到高级阶段,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音乐欣赏的心理过程一般分为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初级阶段、是由音响感知以及与之自然相伴的情感体验与想象联想构成的,是音乐欣赏过程中初步的、感觉印象阶段。这个阶段,学生凭借自己的感性认识对音乐作品的节奏、旋律作出本能的情绪表达。音乐欣赏的高级阶段是在丰富的感性体验的基础上,加上理解认识的参与,使音乐感知、情感体验和想象联想向更深刻、更明晰的阶段发展的过程。在这个阶段里大学生欣赏不再局限于感性认识,而是在理性的指导下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对音乐形态、情态、意态的把握,从情绪、情感体验到感悟、回味的完整欣赏过程。也只有在这个阶段,大学生才能真正把握音乐作品的艺术风格和内涵价值,并使他们的情感、人生观与作者的人生理想产生共鸣,激发出他们对社会、对未来、对生命、对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给予他们更多的理性启迪和情感上的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文化品质和道德素质,达到“有目的的音乐欣赏”。

  2.2制造音乐的环境和氛围,建立科学有效的引导机制。

  随着改革开放,随着日益频繁的中外文化、技术交流,音乐商品化日益严重并随之带来了诸多问题,一些不健康的音乐在校园中流传,导致庸俗低级的审美情趣。因此,建立科学有效的发表文章引导机制势在必行。

  首先精心选择、制作有一定的审美价值的校园的背景音乐,通过校园网站、校园广播站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优美的音乐首先能吸引校园主体欣赏,校园主体通过对音乐的直观感受,激发起情感的活动,培养良好的审美观,萌发出审美创造的激情,即能得到理智上的满足,又能得到情感上的愉悦,从而发挥音乐的调节心理功能。其次是建立科学有效的引导机制。利用学校的校庆、节假日、纪念日等举办主题音乐活动,吸引师生主动参与其中,要把这些活动和学校的育人结合起来,达到弘扬校园文化传统,持之以恒的培养优良校风的目的。第一要明确音乐活动的目标,提出活动的具体要求;第二要鼓励大学生自己组织各种音乐活动,扶持大学生艺术社团,挖掘和培养骨干。如利用课外时间组织民乐队,合唱队;作为音乐的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挖掘德育内容,教唱民族音乐和民族歌曲。优秀的民族音乐一定程度上是民族文化的反映和民族精神的体验。在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中国民族音乐逐渐被欧美流行音乐淹没的的今天,通过学习民族音乐,通过民族音乐的熏陶,可以加强大学生的民族意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精神,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使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心理素质、审美情趣等个性化方面都得到全面提升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

  [2]罗小平、黄虹;音乐心理学[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年版.

  [3]选自《乐记》.

  [4]唐小凤;近代中国音乐教育的嬗变及其思考[J];陕西:音乐天地;2006.6.

  作者简介:

  余娜(1975.12),女,江西抚州人,大学本科学历,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单位:江西应用工程职业学院。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