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专业课程建设过程中,对外汉语专业古代汉语教学面对更多挑战,面临着如何使教学内容更加符合专业特点、优化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等问题,因此,教师合理规划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教学改革中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古代汉语;教学改革;问题;策略 古代汉语是对外汉语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其教学效果如何,取决于教师对课程的准确定位,明确在教学过程中,课程要符合专业特点,以培养学生掌握古代汉语基本理论知识、阅读古代文献及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为目标。注重古代汉语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有机结合,实现从专业角度设计课程,在课程方面融入专业。 一、古代汉语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内容设计不够合理 古代汉语课程涵盖大量的语言知识点和丰富的古代文化要素。古代汉语教学内容分为通论和文选两大部分。如何有选择性的讲授必要的符合专业需求的基础知识是教学中的重要问题。由于古代汉语历时久远,古代汉语知识生涩古奥,学生接触的初始阶段往往容易出现抵触情绪,对大量语言知识点的理解只能靠记忆。在文字教学方面,如何做到使教学内容直观简单化;在词汇教学方面,如何让学生加深理解古今词义变化等问题也是需要认真解决的。这就对古代汉语课程内容的选择、文选与通论的整合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性需加强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已经普遍被认可。但是古代汉语这样的传统课程仍以教师讲授为主。由于大学阶段的古代汉语课程较高中阶段的文言文相比增加了很大难度,在授课初期,学生遇到难懂的语言知识点和古代文献,容易产生消极心态,这个阶段必然要采用教师为主的讲课方式,介绍语言知识和相关文化背景,但是,这样的讲授方式,学生可能出现依赖情绪,学习积极性不容易被激发,随着学生对古代汉语知识点的逐渐积累,激发学生互动参与性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三)实践训练环节明显不足 古代汉语知识庞杂,教师需要在有限的课时里完成系统的教学任务,就会加大内容的密度,学生吸收的信息量大,在学习过程中疲于记忆,以往教师多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方面薄弱,使得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停滞不前,表现为学生遇到新知识,不能在原有知识基础上举一反三、活学活用。对于布置的课前演讲有些学生也是流于形式,应付了事。这些问题都会影响教学效果,如何让学生更好的消化吸收课堂教学内容,另外,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如何将理论联系实际,将知识落到实处,为将来从事本专业岗位工作打基础,这些都是教师需要反思的地方。 二、古代汉语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一)根据专业特点,设计教学内容 教师安排教学内容,首先要符合人才培养目标,与专业特点密切结合。对外汉语专业培养的是从事对外汉语教师或中外文化交流的专门人才,这就要求教师按照专业特点准确为课程定位,整合教学内容。 “古代汉语课程通论部分的教学在传授学科知识之外更重要的一项功能即在课堂讲授过程中,不再只是侧重语法知识的讲解,而是通过有意识地选用优秀例句,向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式的传统文化传播与道德情操教化,使学生的收获不仅局限于书本知识,而是更广泛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高道德修养。”①古代汉语通论系统性强,包括文字、词汇、语法及文化常识等。根据专业特点,教师要加强培养学生文字、词汇的运用能力和文化底蕴的宽度。如果不能将通论融入到文选当中讲解,不利于学生对知识框架的把握,讲解通论时要选择具有代表性和文化内涵的的例子,从多方面传授知识。 教师既不能为了迁就学生而简化教学内容,也要考虑教学内容的多元化,以文字、词汇的演变规律为主导原则,为学生设计符合专业特点的知识成分,文选的讲解在教学内容当中具有重要地位,学生在学习古代典籍时遇到的最大障碍就是词汇,词汇教学的改革必须注重专业性和实用性,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知识结构讲授前沿成果;另一方面,也要将学术界有争议的问题介绍给学生,以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其思维空间。 通论中六书、词类活用、语法结构、虚词等知识融入文选中讲解,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对学生进行扩展练习。如对“于、之、其、则、焉、为、以”等常用虚词进行系统训练;讲解六书、语法结构时结合现代汉语知识,这样的讲解过程既不重复又能够加强学生的理解运用能力。 (二)改进教学手段,激发学习热情 教师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独立分析思考的能力,教师主讲不但影响学生主体意识的锻炼,而且限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如何让学生对生涩单调的古代汉语知识产生兴趣,不能采用传统的教师教、学生记的方式,教师合理分配教学内容、挑选合适文选,将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古代文学、古代史等学科联系起来,拓宽学生文化视野是十分重要的,如在分析字形解释本义、引申义的问题上利用多媒体设备,将古今文字形体、词义发展脉络清晰的展示出来,使学生通过图像记忆法,联系记忆法等加深印象,采用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课堂参与性。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听课,就突破了原有对古文字结构分析的单一乏味性。如:“行”甲骨文写作“”,像“十”字路口之形,本义是道路。“爨”小篆写作,由于该字书写复杂,利用板书更为合适,上为锅下为灶台,为两双手、上边拿锅下边烧火,灶台下面的两个木和一个火,正是古人用手拿柴木烧火做饭的情景,本义是烧火做饭。这样生动的展示,学生很难忘记该字的本义,而且以此类推对“手”等部首的小篆写法也熟悉了,也便于理解其他词汇的本义。这种在课堂上提问、练习的教学方式增强了师生互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主动思考、启发思维,达到学以致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