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重视歌唱实践的郎毓秀 郎毓秀也是美声歌唱的先驱人物之一。其最先在上海国立音专跟随苏石林学习,毕业后在国内多个城市举办演唱会。1948年赴美国深造。1948年归国后,先后在多个高校任教。1957年起,长期执教于四川音乐学院,培养出了杜丽华、周亨芳、范竞马等多位歌唱家,为声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她对美声唱法的认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要通过大量的演唱来普及这种歌唱方法,一个是使其和民族音乐有机融合。首先,郎毓秀认为,唯有通过大量的演出,才能够让一门歌唱方法尽快得到普及。为此她身体力行,参加了大量的演出。据粗略统计,其一生先后登台近千次,仅独唱音乐会就开了100场,她试图通过大量演出,让观众认识和了解美声唱法,继而接受和喜欢这种歌唱艺术,她对歌唱事业的这份执著和热情,是值得每一个声乐工作者学习的。其次,她认为用美声唱法演唱歌曲,不能仅追求数量,更要追求质量,通过这种演唱让“洋嗓子化,土嗓子科学化”,即通过对歌曲的演唱,使美声唱法和歌曲都得到丰富。为此她对各种民间歌唱艺术,如昆曲、评弹、京韵大鼓等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并将所获得的经验应用于歌唱中,获得了良好的歌唱效果,也从客观上推动了民族音乐的发展。 4.中西融合的周小燕 周小燕是横跨20和21世纪著名的声乐歌唱家和教育家。在她6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形成了一整套科学、完善和有特色的声乐教学思想体系,培养出了一大批在世界舞台上享有盛誉的歌唱家。周小燕本人虽然留法八年,接受了正统美声唱法的训练,但是在教学中,却从来没有拘泥于这一种歌唱方法,而是表现出了一种开阔的眼光。她在《声乐艺术的发展轨迹》一文中明确地指出:“美声唱法并不是唯一的歌唱方法,包含民族唱法在内的多种歌唱方法都有其科学性之所在,多种唱法的共存共用,有利于取长补短,相得益彰。”比如在对廖昌永演唱的《古老的歌》进行教学时,廖昌永在演唱技术上已经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周小燕却对演唱效果不甚满意,认为其演唱缺少一种味道。建议廖昌永多听听四川的民歌,在对四川民歌进行了大量鉴赏之后,廖昌永在歌曲一些虚词的演唱中,借鉴了民族声乐中“以情带声”的唱法,改变了之前对虚词重音演唱的方法,从而使演唱更加圆润和舒展,获得一种特有的韵味。由此可见,在周小燕看来,各种唱法之间是没有界限的,只要其具有科学性的一面,都可以充分为我所用,体现出了一个大家的胸襟和远见。 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综上所述,美声唱法在今天所获得的发展成就,与诸位音乐前辈所做出的贡献是分不开的。相对于今天多元化的文化环境来说,之前的文化环境相对单纯,所以对美声唱法的认识更加本质和透彻,黄友葵、喻宜萱、郎毓秀和周晓燕四位先生,是美声唱法在发展探索时期的代表者,她们诸多观点的提出,不但在当时有效推动了美声唱法的发展,而且到今天仍有着巨大的价值和意义,我们今天对其进行回顾,能够获得很多有益的启示和借鉴。本文即是本着这个目的,对其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作为一个声乐教师来说,也应该以诸位前辈音乐家为榜样,为美声唱法在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黄友葵.黄友葵声乐教学艺术[M].北京:华乐出版社,2003. [2]喻宜首.喻宜首声乐艺术[M].北京:华乐出版社,2004. [3]周小燕.当代世界声乐发展趋势给我们的启示——对我国声乐艺术若干问题的再认识[J].人民音乐,198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