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论新时期社会文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民族声乐教育的艺术宗旨把握

时间:2014-06-03 15:32 点击:
【内容摘要】高等民族声乐教育决不能满足于以往取得的成绩,要从时代与社会实际需要的角度出发,才能继续为我国的文化艺术舞台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民族声乐人才,民族性是新时期我国高等民族声乐教育的核心艺术宗旨与教育理念。在今后的工作中,高等民族声乐教

  【内容摘要】高等民族声乐教育决不能满足于以往取得的成绩,要从时代与社会实际需要的角度出发,才能继续为我国的文化艺术舞台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民族声乐人才,民族性是新时期我国高等民族声乐教育的核心艺术宗旨与教育理念。在今后的工作中,高等民族声乐教育要继续注重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民族声乐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与理论水平。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过去所取得的成绩,要从现实的角度去思考和面对我们今后的教学与学术研究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的民族声乐舞台输送更多的声乐演唱人才,才能满足广大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才能使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等民族声乐教育 民族 科学 时代 素质

  中华民族的民族声乐艺术源远流长,是我国艺术文化中最重要、受众最广的艺术种类。民族声乐作为一种独立的学科列入我国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序列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开始的,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我国的民族声乐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一定的成绩,为我国的文化舞台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民族声乐歌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一批民族声乐教育家的共同努力下,在立足于本民族传统文化及审美特色的基础上运用科学、规范的发声理念,形成了具有成熟发声方法、审美理念的新式民族声乐演唱方法。以早期的阎维文、宋祖英,至近年来崭露头角的一批年轻民族歌手为代表,他们的演唱迅速得到众多专家学者及广大观众的认可,新民族声乐的概念也逐渐清晰,也逐渐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教育教学思想和理念及教学模式。近几十年来,我国的民族声乐教育之所以获得了一定的成功,取得了一定成绩,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我国的民族声乐教育工作者们清醒并准确地把握住了时代与社会发展的脉搏与实际需求,并以此为依据大胆创新,与时俱进,才使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获得了持久的艺术生命力,这也是艺术发展的本质规律。

  进入21世纪以后,尤其是近10年,世界都进入了网络信息化时代,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经济取得了很大发展,社会形态与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信息化时代的标志便是信息交流的迅速、高效、快捷与便利,在这种大的背景下,人类社会进入了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时代,各种文化与艺术的交流与融合愈加广泛、频繁和深入。因特网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多媒体技术的革命也为各个年龄段的人们带来了更多的视听选择。这对于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来说既提供了更加广泛的传播媒介,也带来了更多海内外文化艺术的竞争压力。面对这种现实状况,作为民族声乐人才培养“制作工厂”的高等民族声乐教育决不能满足于以往取得的成绩,要从时代与社会实际需要的角度出发,继续秉承与时俱进,勇于开拓创新的教育教学宗旨来调整和明确我们的教育理念与审美思想,只有这样才能继续为我国的文化艺术舞台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民族声乐人才。因此,在今后的民族声乐教育教学工作及学术研究中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理念与艺术宗旨。

  一、民族性是新时期我国高等民族声乐教育的核心艺术宗旨与教育理念

  新时期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对我国的各项文化艺术的冲击和压力都是巨大的。文化的深入交流与融合带来的必然是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压倒性优势,而文化的强弱之处就在于一种文化艺术本身是否具有足够深厚的文化内涵及艺术个性与审美特质。强势的文化或艺术会在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通过不断吸收和借鉴来丰富和完善自身的艺术层次和水准,从而壮大自己,而弱势的文化则会在这一过程中逐渐丧失自身的本质艺术特征与审美特质,最终销声匿迹。而究其根本,艺术本身的文化内涵与个性特质才是决定在“世界艺术角逐舞台”上成败与否的关键性因素,所谓“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正是这个道理。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同时也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仍旧保持着一脉相承的自身文化习惯的国家。因此,对于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特性我们要有充分的自信,但同时作为民族声乐的教育者,我们更应该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深刻地挖掘和继承中华民族文化中的艺术特征与审美特质。立足根本,才能既做到兼收并蓄,同时又不丧失自我。

  应该说近几十年来中国唱法的创立是一次成功的艺术创新,是值得肯定的,但同时我们不应忘记,这种演唱方法上的科学化与规范化是在本民族艺术个性与审美特质基础上而进行的,也就是说全面深入地展示本民族艺术魅力才是根本,而科学、规范的演唱理念与方法的运用是为此而服务的手段。这其中有着鲜明的“主次”或“从属”关系,这也是民族声乐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所在。因此,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一方面要继续高规格地要求学生的演唱与发声方法,另一方面必须要对这一艺术宗旨和教育理念有一个清醒、准确的理解和认知,其关键就在于一个“度”的把握。因此,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与学术研究中,一方面我们要在民族声乐演唱方法规范化系统化上做进一步探索,一方面必须要明确,唱法的规范与系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为表现本民族传统艺术特征与审美而服务。理清“手段”与“目的”的区别,做到有主有次,“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二、高等民族声乐教育要继续注重对“科学性”的挖掘与继承

  我国民族声乐中的所谓“科学性”概念,是在近几十年我国现代民族声乐形成和发展中被提出并确立的,对我国民族声乐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但我们同样要认识到,演唱方法的科学性不仅仅存在于现代民族声乐中,我国的传统民族声乐中同样存在着很多非常科学的发声方法。事实上我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风格的形成和发展,同样借鉴了很多我国各地方、各民族传统民族声乐中的科学成分,例如当前民族声乐演唱中的“抹腔”技术、装饰音处理等,不一而足。但应该说,当前在演唱发声方法层面,我们对于传统民族声乐的科学性的借鉴和利用可谓仅仅是沧海一粟,在这一方面还有巨大的艺术资源值得我们去挖掘、研究、借鉴。例如被称为“中国opera”的戏曲艺术。虽然从艺术审美思维与理念的层面上,我国的戏曲艺术的演唱是为戏剧和人物角色而服务,这与西洋歌剧中以歌声为中心,戏剧及其他为声音服务的审美理念有着鲜明的差别,但这仅仅是一个审美视角的不同,并不代表我国戏曲中的声乐演唱水准不够规范和科学。事实上,如果对我国的戏曲艺术有一个较为全面深入的了解的话就会发现,几乎我国每个地方民族戏曲艺术都有着自己鲜明的发声理念和规范系统的发声方法。例如我国的最大地方戏曲剧种——京剧,其演唱发声方法就极具系统性、规范性和科学性。与美声唱法相比甚至在很多方面更为具体,要求更为严格,有很多专用的声乐演唱学术名词,如真嗓、假嗓、左嗓、调嗓、喊嗓、丹田音、云遮月、塌中、脑后音、黄腔、冒调、走板、不搭调、气口、换气、偷气、嘎调、长吭、杂夯等。每一个名词都是一种十分具体的声乐演唱要求或声乐演唱标准,并且这些声乐演唱术语与西洋美声唱法中的学术名词相比更加易于国人理解和掌握,如果能够在声乐教学中适当地运用和融入诸如此类的一些声乐名词和声乐演唱概念和要求,对我们的声乐教学和演唱都是大有裨益的。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