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本土音乐乃民族音乐文化之根基,是几千年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其不仅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标志,也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象征。高等院校作为科学与文化的重要传播与传承者,应当肩负起本土音乐文化传承的历史重任。文章从四个方面简要论述了高师音乐教学与本土音乐文化传承两者之间可建立一种极富实践意义的双赢关系。 【关键词】本土音乐文化传承高校音乐教育 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全世界文化呈现同质化的趋势,在上个世纪“欧洲中心论”的影响与支配下,我国音乐教育长期以来以单文化发展模式为主,这种欧洲一体化的音乐教育模式使我国传统音乐受到了很大冲击,本土音乐处在边缘化地位。当前的现状就是,西方音乐独占鳌头,传统音乐日渐衰退,以至于谢嘉幸教授呼吁让每一个学生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就是缘于传统音乐所面临的严峻形势所提出的命题。 高师教育作为当代教育的一部分,有其特殊的教育使命、教育对象和教学目标,其不仅是本土音乐文化的重要依托,更是本土音乐文化最重要的传承领域。我们在吸收、借鉴和传播外来音乐文化的过程当中,更应重视本土音乐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和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的世界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态势下,如何保留和发扬本土音乐文化的形式和精髓,凸显民族特色和文化特色成了高师音乐教育中一个亟待解决的命题。 一、树立民族音乐文化的本土意识,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音乐教育几乎全盘西化,民族音乐一直处于从属地位,没有取得本土音乐应有的地位,这样无形之中就影响了本土音乐的继承和发展。以多元文化、本土音乐母语文化为基础的音乐教学是当代国际音乐教育发展的总趋势。要使本民族音乐文化更好地传承与发展,首先得扎根于自己的传统,树立以本土音乐教育为本的理念。如果离开本土音乐文化这个根去谈发展、谈传承、谈创新,其结果只能是自我的迷失。所以应让学生认真学习本土音乐,学生只有在接触本土音乐文化的过程中,才能够了解本土音乐文化的丰富性和独特性,进而领略到本土音乐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实质。从而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树立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忧患意识及其多元音乐文化的观念。 二、改革现有的课程设置以实现多元音乐文化教育 在多元音乐文化背景下,改革旧的课程设置,建立科学合理的音乐课程设置,进而建立符合现代教育需要的高师音乐教育理论新体系。我们理应坚持以本土音乐文化为课程建设主体,增加民族音乐在高师音乐教育中的分量,对已经开设的课程进行总结和巩固,对与之相关的系科和课程进行建设和规划,加大力度增设民族音乐课程、科目,一旦加大本土音乐文化在课程上的分量,能极大地丰富与发展高师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更好、更快地实现多元音乐文化教育。这种新的音乐课程设置的建立,使得本土音乐传承机制走向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三、打破欧洲音乐一体化的局面,坚持以本土音乐文化为主体,丰富高师音乐教学内容
长期以来,我国音乐教学内容基本以欧洲音乐为主,乐理学的是西洋大小调式,音乐史学的是肖邦、贝多芬,乐器学的是钢琴等。所以有很多专家学者高声呼吁:西洋乐不是我们音乐教育的主旋律,悠久、丰富而又经典的民族音乐才是学校音乐教学的重点。这就要求我们现今的授课内容需进一步完善和更富本土特色,授课教师应担负起传承本土音乐的重任,因为这些音乐教师在本土音乐文化的保护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他们既是本土音乐文化的接受者,又是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播者。在高师音乐教育中融入本土音乐,在教学内容上是对现有音乐教育教学内容的一种补充和丰富,更是对本土音乐文化的一种肯定和传承,意义重大而深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