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1世纪,国际竞争的焦点是人才,人力资源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开展生涯教育已经成为各国的共识。生涯教育不仅仅是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满足了每个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它具有不可缺失的必要性。在国家引导,社会协助,学校实行,家长参与各方资源的合理整合下,中学阶段开展生涯教育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关键词】中学阶段;生涯教育;必要性;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14)02-0010-02 在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人才需求更加多样化,对此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瑞典、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发达国家都积极地开展了生涯教育,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我国生涯教育仍在起步阶段,有很多地方值得探索。最近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进行的一项针对初三和高三学生的调研显示:大多数中学生存在着“升学无意识、就业无意识、发展无意识、生涯无规划、学习无动力”的现象。由此看来,在中学阶段开展生涯教育十分有必要。 一、开展生涯教育的必要性 (一)社会发展的需要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自2004年至2012年共计发布了120多个新职业信息,其中110个有国家职业标准。随着新职业的不断涌现,各个传统职业也在细化。面对层出不穷的职业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找到与自身兴趣相符的职业将会对个人发展乃至社会的发展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1909年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弗兰克·帕森斯(FrankParsons)在其《选择一个职业》的著作中提出了人与职业相匹配的理论。他认为,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模式,每种人格模式的个人都有其相适应的职业类型,包括能力倾向、兴趣、价值观和人格。但实际上我们的学校像一堵墙,隔绝了学生与社会的联系,高考像模板,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点和特长的发展,使大多数学生看起来缺乏个性,从而无法满足国家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需求。 (二)学生发展的需求 舒伯把人生分为五个阶段:生长期(0~14岁)、探索期(15~24岁)、建立期(25~44岁)、维持期(45~64岁)、衰退期(65岁以后),中学阶段是学生形成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期,同样也是个体生涯规划的重要阶段,错过这个关键时期会对学生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现如今,很多中学生对自己未来要从事什么职业很迷茫,或是普遍想当科学家、明星等不符合实际情况的空想,或仅仅是考上大学等,学习动机普遍不明确或不强。然而中学阶段,正是学生树立人生理想的时期,让他们认识到社会职业发展的现状,了解到自身的特长、水平及能力,对树立他们的志向和规划自己的人生无疑是有意义的。然而大部分的学校只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了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求,没有相应的志愿填报指导,导致很多高三的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盲目求“热”、求“新”,根本不了解各个专业的特点、要求及发展,也不清楚自身的爱好、特长及能力,导致选错专业,甚至选错学校,升入大学时产生对学习的倦怠及毕业时的迷茫,最终导致就业难。同时,有很多家长也把自身的愿望强加给学生,迫使学生选择了他们自己不认同的专业,最终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就业,更影响了他们的人生。还有一些没有继续学业的,对自己的未来更是无从选择。面对多样化的职业类型及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如果不能很好地将兴趣与职业挂钩,竞争力会大大折扣,导致人才的浪费。由此可见,开展生涯教育对学生未来职业发展,乃至整个人生都有不容忽视的意义。 二、开展生涯教育的可行性 (一)国家大力支持
国家要高度重视生涯教育的开展,定时发布就业、人才需求变化及分析预测,制定相应的指导性文件,明确生涯教育的目标、内容、评价方法与实施策略。一方面要组织有关专业人员研制生涯课程的教材,建立系统的教育内容,把生涯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它应包括:“自我认识”、“职业了解”、“职业探索”和“职业抉择”,还要培养一批专业的职业指导教师,建立相应的入职标准。另一方面要呼吁社会相关领域,如企业、工厂等发挥生涯教育职能,为学校的生涯教育提供便利条件,设立实习基地,与学校建立起密切的联系,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深入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