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总是听到老师们抱怨:“语文课太沉闷了,年级越高,睡觉得越多,别指望学生举手回答问题了。”学生们反映:“语文太寡了,谁还想听。”死气沉沉几乎成了语文的现状,语文老师似乎也成为了“孤家寡人”,我却不这样认为。几年教学经验告诉我: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改变这一状态的最佳方法,而对于兴趣的培养,我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的: 1跃课堂气氛化“独奏”为“交响曲” 1.1教师的激情是点染气氛的“导火线” 我认为,一个语文老师,首先应是一个爱生活的人,同时也是一个爱语文的人。例如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这篇文章。如果作为语文老师,对于朱自清先生“不平静”的原因,没有切身体会,又怎么会理解他独自一人于月光之下观赏荷塘的心境?如果语文老师联系自己家庭中的种种琐事,社会生活中的种种压力,学生兴趣肯定会大增,教学效果肯定会不错。教师激情的调动还可以体现在以下方面: (1)语言。语言是传递信息的最佳工具。朗读时的抑扬顿挫,饱含深情,讲课时的高低起伏,有快有慢,有长有短,都会使平淡无奇的内容焕发无限光彩。而语文教师语言的优美也是感染学生的法宝,一次讲到“思”字的构造时,我说:“在心灵的田野上耕耘,让自己的心绪飞起来”,学生马上赞声一片。 (2)肢体动作。如果说老师在讲台上是一个演员,那么,肢体动作必不可少。教师的举手投足都可有丰富的内容,《荷塘月色》中描写荷花的句子是这样:“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完全可以用自己的手势来展现。讲到舞蹈,完全可以扭几下,讲到《少年闺土》中捕鸟的动作,完全可以表演一下…… (3)面部表情。当你看到一张板着的脸,你会有何感想?同样,当你推开教室门的一刹那,如果你给学生一张笑脸,你的课堂就成功了一半。一位学生曾告诉我:“贾老师,您知道为什么我们都想上您的课吗?因为您总是笑嘻嘻的,从开头到下课,不像有的老师总板着脸。”也许你今天心情不好,但进教室前,我觉得给孩子们一个笑脸是上好这节课的前提之一。所以我总是问自己:“这节课,你微笑了吗?”当然,教师一瞪眼,一锁眉,一撇嘴都有着超于语言的巨大的力量。 1.2要想活跃气氛,则要求学生多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例如,在讲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时,我采用了下面的形式: 根据诗作共有七小节,我把全班分成七小组。每组讨论一小节,每组中几位同学的分工分别如下: ①有感情朗读②分析音节韵律③谈修辞④谈思想感情⑤讲讲学到了什么⑥小组主持人,负责串连和介绍同学分工。这几位同学,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每位同学都参与了学习,并且小组进行分工共同讨论,不但有效发挥各位同学的特长,而且使每位同学都有一种“课堂主人翁”的感觉,即课堂是属于他们的。 采用这样的形式,我发现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都非常高,当然了还有多种形式的活动,例如:朗诵会、演讲比赛、辩论会等。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决定采用哪种形式。 1.3发挥“幽默”的力量
我认为,语文老师的“幽默”更为重要。当你发现课堂沉闷时,完全可以应用无处不在的“幽默”。有一次,刚上课,正有一位同学要上讲台演讲,下面有一位一直很调皮的学生在闲谈。我发现他刚剪了头发,便微笑着问:“你以为你剪了头发老师就不认识你了吗?”他立即意识到了老师对他的关注,同学们也一笑了之。一位学生上课嬉笑,我说:“大家想知道‘笑容灿烂’是怎么样的吗?请往哪儿看”。既不影响气氛,又制止了他。语文教学中适当的幽默的应用,使语文课堂增色不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