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构成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说明我国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反映到思想观念的层面就是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加强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生态观,这既是高校贯彻落实十八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精神的要求,也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要举措。 一、生态文明意识的涵义和内容 生态文明意识是指"人类在处理自身活动与周围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协调人类内部有关环境权益的基本立场、观点和看法"。生态文明意识的涵义非常丰富,其核心思想是实现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相处。一般来说,生态文明意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狭义上理解,生态文明意识仅指公民的生态素养、生态意识、生态知识等方面的素质。从广义上理解,生态文明意识是指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包括生态忧患意识、生态道德意识、生态文化意识、生态科学意识等构成要素。 (一)生态忧患意识 生态忧患意识是生态文明意识形成的前提条件,是生态文明意识在历史观方面的反映。生态忧患意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表现为人类在客观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对生态环境的价值观念;其次,表现为人类面对生态危机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最后,表现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意识。随着人类逐渐认识到由于自身不合理的开发活动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人们逐渐认识到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必须增强生态忧患意识,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 (二)生态道德意识 生态道德意识是生态文明意识的基础部分,是生态文明意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反映。从国家层面上讲,生态道德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从社会层面上讲,生态道德水准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程度。从公民个人层面上讲,尊重自然是人类基本的伦理道德,生态道德意识就是用人类特有的道德自觉精神去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道德意识在国家、社会、公民个人三个层面促进了人、社会、自然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三)生态文化意识 生态文化意识"通过对传统的生态价值观进行反思和批判,从而使公民具备建设生态文明所必需的生态文化素质"。传统文化是应对生态危机的精神财富,生态文化意识的培育必须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以传统生态文化为根基,同时吸收并借鉴世界先进的生态文化理念。 (四)生态科学意识 生态意识也是一种科学意识,是生态文明意识在科学观念方面的反映。生态科学意识要求人类用科学的眼光来看待生态危机。 二、在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融入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一)在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融入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的必要性 1.是贯彻落实中共十八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客观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高校要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思政课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切实推动十八大精神"系统进教材、生动进课堂、扎实进头脑",将生态文明教育落实到思政课的具体教学活动中。 2.是促进大学生公民全面发展的需要。随着生态危机日益严重地威胁到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生态文明意识已成为社会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理念和行为。因此,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是现代社会必须具备的新的公民素质,离开了这项素质,就谈不上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3.是由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现状决定的。为了解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现状,课题组围绕大学生生态常识和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两方面对江西中医学院、江西师范大学、南昌大学等部分在校大学生进行了一次调查问卷。调查发现,问题主要有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淡薄、大学生获取生态知识的渠道有限以及高校生态文明意识教育比较薄弱等三个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