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20世纪80年代,英国高等教育改革特点为市场化和大众化,政府采取削减拨款和高等教育准市场化的政策,对高等教育采取成本分担、改革拨款方式和拓宽筹资渠道的政策趋势。①政府拨款的削减使高校不得不另寻途径获得经费,积极争取社会捐赠,与工商界建立密切联系。高等教育准市场化是指由政府以拨款形式来购买高等教育机构的服务,与高等教育机构之间形成一种契约的关系。近年来政府提供的高等教育经费有所增长,但财政压力依然存在,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可以缓解政府对高等教育拨款的压力。同时,高等教育、政府、市场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也表明了高等教育不可避免地要面向市场。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激励高等院校之间通过竞争去获得更多更好的资源和取得更高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声誉。 2.4重视政策立法 英国政府重视高等教育的立法,通过立法保障高等教育的权益,并且通过立法加强对高等教育的宏观调控。《1988年教育改革法》以立法的形式将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予以确定,《1992年继续教育和高等教育法》废除高等教育双轨制,标志着英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体系的形成,《2004年高等教育法》制定了接受高等教育的学费、对贫困生的资助等制度。②政府制定高等教育的法律政策也是受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以及不同利益群体的影响,每项法律及政策的颁布都要充分考虑公众和社会所需,并对教育现状进行长期的调研,力求兼顾"质量"与"公平","科学"与"民主"。 3关于英国政府参与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思考 3.1政府参与高等教育管理的必然性 英国政府介入高等教育的管理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与变革的必然之举。其必然性的主要原因是:首先政府需要高等教育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更多更广的帮助;其次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的发展趋势,政府需做人才培养的辅助向导;另外高等教育获得更高的效率和保障性的质量需要政府的监督和立法保障。 3.2政府引入市场机制的合理性 市场机制的引入是为了促进高校之间的竞争。政府退居幕后,参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角色相当于"掌舵"而不"划桨"。通过市场调节,院校和专业进行优胜劣汰的选择,优化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及其结构和规模,提高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质量水平。③市场机制的引入,政府将高等教育置于宏观调控下,通过市场竞争使大学自觉将政府、市场的需求转化为自身的责任,关注社会和市场,推动高等教育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能够发挥其公共性和更大的社会职责,引导高等教育的开放式发展。 3.3政府干预高等教育的隐忧 英国政府未对大学干预之时,大学的学术逻辑和学术价值观占据主导;在政府的干预下,大学为了适应社会需求而增添了功利的色彩,大学自主发展被弱化,政治色彩被强化。政府致力于强化市场而限制大学自治,若只按市场所需制定大学的学科范围,各学科得不到自由平等的发展,那么大学就不能称之为大学,也背离了纽曼的大学理念,大学的自由主义精神就会被狭隘的功利主义所取代。政府介入高等教育带来的隐忧值得高校、政府以及社会的深思。从高等教育长久发展来看,大学学术逻辑的恢复和学术自由的健康发展,除了大学坚持自主发展外,更需要政府把握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以及提供自由发展的支持。 注释 ①易红郡.战后英国高等教育政策研究[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33-239. ②易红郡.战后英国高等教育政策研究[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55、176、203. ③张微.英国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制度研究--政府、市场和大学[D].东北师范大学,2009(6):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