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基于中原经济区发展的职业教育改革研究(2)

时间:2013-11-05 13:53 点击:
(二)高职教育在促进中原经济区发展中的重要性分析 十八大明确提出转变国家经济发展方式、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等目标,为高职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高职教育孕育于产业发展的需要,

  (二)高职教育在促进中原经济区发展中的重要性分析
  "十八大"明确提出转变国家经济发展方式、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等目标,为高职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高职教育孕育于产业发展的需要,可以说是产业结构变化与调整的结果,应该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和社会的转型期,高职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越发密切,必须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加快高职教育本身的蜕变升级,切实提高高职教育"含金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提出:"作为专业培训、知识更新和进修的终身源泉,高等院校应该系统地考虑职业界及科学和经济部门的发展趋势。"职业教育承担着为区域经济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提供坚实的智力保障和人才支撑的重要使命。中原经济区建设对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提出了巨大的需求,区域内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将为中原经济区的建设与崛起提供坚实的支撑。高等院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只有坚持技术教育旗帜,科学定位培养规格,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办学体制机制创新,扎实推进专业、课程、师资、实训等内涵建设,使受教育者拥有职业"金刚钻",以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产业发展,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受教育的需要,适应中原经济区经济建设的需要,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二、将高职院校发展融入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探索院校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之路
  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市场化,质量工程建设迅速推进,高职院校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严峻考验:生源逐年减少,与行业企业合作办学有待进一步深入,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不够灵活,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质量难以完全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等。面对这些问题,高职院校应抓住中原经济区建设这一契机,将自身发展融入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完善学校的硬件和软件环境,提升学校的内涵建设,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探索学校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之路。(一)确立服务中原经济区发展的办学理念,积极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职业教育是社会变革进步、产业发展升级、分工管理细化的必然产物,"职业性"是其与普通教育的最大区别所在。所谓"职业性",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现代企业的职业岗位用人标准和需要服务;二是职业教育的根本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就业和再就业服务。职业教育的这种"职业"属性必然要求职业院校确立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办学理念,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发展和改革,在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过程、培养模式、规格定位等诸多方面都要面向区域、立足行业、紧贴企业,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充分利用学校自身的人才和智力优势,形成产学研共同体。
  《规划》中明确提出"发展壮大优势主导产业,做大做强高成长性的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产业化基地建设,重点推动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等先导产业发展,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面对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高职院校一是要抓住中原经济区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优化升级的战略契机,结合自身的资源特点,充分发挥高职院校作为区域"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牵头单位的主导作用,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立足行业、服务区域、辐射全国"的办学定位和"全日制高职学历教育为主,社会培训和技术服务并重"的"一体两翼"发展战略。二是要本着强化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则,将自身的长远发展建立在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基础上,树立教育服务本位的观念,进一步解放思想,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依托,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的开放式办学,充分发挥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提供更多更好的科研成果,积极参与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列中。三是要学院以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积极推进"五个对接",即根据中原经济区的经济发展以及产业发展和岗位需求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实现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根据产业转型升级对职业标准提出的新要求,将职业标准融入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的设计和实施中,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强化工学结合,加强实习实训环节,培养符合产业标准的人才,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职业性,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根据产业发展和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需要,拓宽继续学习渠道,为人才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实现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从而将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办学理念融入具体的办学措施中,践行高职教育的重要使命。
  (二)以高职院校为主体,整合政府、行业及企业等多种教育资源,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
  面对诸多挑战,高职院校应主动增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和促进性,整合多种社会资源,探索建立与政府、行业、企业合作办学、共同育人的机制,形成从项目制定到组织实施、过程管理和服务保障的体系,推进政校行企的深度合作。"工学结合""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办学性质使然,更是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通过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强化办学特色、提高培养质量、对接产业发展、服务社会需求,增强支撑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能力,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作为校企合作的主体,应根据"中原经济区"的发展要求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形势,制定和规划职业教育的发展策略,有计划、有目的、有节奏地推广和试行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以及科技工业园区建设,促进人才与智力资源在行业和企业中的转化。政府作为校企合作办学的主导力量,应根据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统筹规划职业教育规模办学的规模、类型和结构,协调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关系,为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提供政策支持。行业应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为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提供方向性指引,同时协调企业搭建合作平台,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保障。当地企业则应明确自己在职业教育中的责任和义务,规范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的行为,以为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与地方政府及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共同构建由当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宏观调控、高校主导、地方企业参与的高职院校发展机制,实现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双赢。
  针对《规划》中提出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尤其是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以及人才需求和文化发展需求,高职院校可以集中优势力量,集体攻关开展项目合作,将产学研结合贯穿于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之中。为实现职业教育服务于中原经济区建设这一目标,整合政校行业多种资源,既能突出职业教育各要素之间的特点,提高职业教育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针对性,又能促进各要素发挥其优势,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深度。
  (三)推进校区建设,优化办学条件,夯实办学基础
  良好的办学环境是高职院校提升内涵发展,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基础。在硬件方面,由于部分院校的旧校区占地面积普遍较小,教学设施不够完善等因素,学校的发展普遍受到了制约。为改善育人环境,优化办学条件,笔者所在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按照"科学规划,资源共享;整体设计,分步实施"的原则,充分利用学院所在地区的经济支柱产业的优势以及机电类院校的特点,积极推进了新校区建设。
  学校依托建成的"机电科技园",全面实施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社会培训和技术服务并重的"一体两翼"发展战略。为适应中原经济区建设,发挥区域内职教集团的优势,整合校内场地、师资、科研等资源,吸引区域内机电类的高技能人才,在校内机电科技园共建装备制造类应用技术研发中心。吸引区域现代服务企业入驻科技园,培育软件技术开发、计算机应用、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工作室、外包企业等。同时,学院依托新校区建设,积极探索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组合新模式,为实践教学搭建良好的平台。围绕课程建设、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和职业岗位标准要求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结合机电科技园建设,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在实训基地建设中,根据专业特色,内外结合,有重点地实施建设,实现校内教学认知实习、模拟仿真实训、生产性实训,校外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衔接与融通。此外,做好论证,提高实训基地的利用率,保证实训效果,切实提高办学效能。(四)加强专业设置与课程建设,增强学科专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切性
  专业设置是高职教育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的纽带,是高职教育主动、灵活地适应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的关键环节。但是,目前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缺乏特色,与地方经济建设脱节。具体表现在对新兴的应用学科专业和课程设置所占比重较低,服务地方发展的特色专业建设缓慢滞后,仍存在优势不突出、特色不鲜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导致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有限,与地方经济建设相继脱节。地方企业需要大量的经济、建筑、新能源等专业的应用型人才,但部分院校没有考虑到这一因素,不顾自身办学实力和师资水平,忽视学科间的内在联系,盲目增开一些新兴专业,严重背离了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在专业设置过程中,高职院校应在当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宏观协调和指导作用下,按照专业对接产业的原则,完善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建设动态调控机制。引导高职院校根据"中原经济区"的经济发展实际,结合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对那些产业需求不大、学生就业率不高的专业进行适当限制,对区域内产业急需的专业进行优先发展,对支柱行业和特色专业加以鼓励,从制度上避免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高趋同性而导致的教育资源严重浪费和人才过剩。例如,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重点建设为装备制造产业链提供人才支撑的机电类专业群,打造"机电专业群"品牌,给予政策、资金支持,加大在实训、师资的投入,积极拓展与现代服务业、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
  课程建设是衡量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高职院校要进一步规范课程建设规划与管理,各专业要根据职业岗位标准,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建设,为我们的客户(学生)提供优质的产品(课程)。建立课程改革激励机制,促进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保证实施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引进竞争机制,以项目形式实施课程建设,实行目标管理;积极吸引行业企业,校企共建形成精品课程(国家级、省级、院级标准)、优质核心课程、人文素养提升课程等"工学结合"课程体系;以课程建设为抓手,积极推进教学资源库建设。
  (五)改革管理体制,拓展社会服务,提高办学效益
  根据中原经济区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高职院校要进一步改革管理体制,提高服务化规模和层次,拓展社会服务的渠道和功能,从而提高办学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牢固树立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指导思想,积极配置、整合各种软硬件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自身的技术研发和人力资源优势,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建立与产业结构相适应的多渠道筹资办学的教育资本投入机制,发挥资源使用的最大优势,最终实现高职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社会化,提高高职教育服务化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最终达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目的。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建立聚合化的"职校集团",集合不同层次和特色的职业院校,扩大教育资源的社会效益,实现在集团内部的资源共享,设置与区域产业和产业集群相对应的专业,并成为地方经济人力资源的首要提供地。积极面向中原经济区开展社会培训和技术服务,解决先进技术成果与生产一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为企业优化升级服务。加大技术服务和社会培训力度,制定政策,明确管理模式和收入分配办法,加大支持力度,调动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校内"科技园""应用技术研发中心""社会培训中心"等资源优势,积极培育教科研能力、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构建适应技术应用和技术开发的科研体制机制,积极开展技术成果转化和企业技术服务。建立与行业、企业密切协作的机械类、电气类、自动化类、材料类、计算机类等科技创新服务团队,积极推进科技成果与产业需求对接,增强学院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针对区域内有职业教育需求的社会成员,积极开展创业培训、订单式培训、定向培训、定岗培训等多样化的职业教育培训。完善办学功能升级,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提高办学质量,增强服务能力,提高办学效益,同时进一步提高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提升中原经济区内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实现互惠多赢。
  加快高职院校的转型升级,增强高职院校的办学活力和综合竞争力,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对接产业发展需求,是深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要求,是高职教育深入推进、科学发展的客观必然。高职院校要立足行业,服务面向区域经济,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内涵建设,改革管理体制,拓展社会服务,在提升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提高办学效益等方面不断探索和实践,促进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