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新教师城乡一体化培养,由于培养的对象是农村新教师,因而其培养目标往往会定位于培养农村的优秀教师。教师的成长是动态的,也是持续发展的。作为新教师培养阶段的第一步,培养农村的优秀教师的定位,本身并无不妥,若没有此铺垫,那么城乡一体化培养新教师就成了“无本之木”。从这个角度来看,“农村取向”的目标定位确有其合理之处,但若以此作为整个培养过程的目标,却又“以点概面”了,有将农村新教师的未来固化于农村之嫌。将农村新教师的培养仅限于适应农村的发展,而限制了他们的多元发展,不仅会造成培养的滞后性,更为严重的是使得许多原本具有远大抱负的教师的锐气日渐消减。这既不利于新教师的成长,也不利于农村学校的发展,进而阻碍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进程。 事实上,由于城乡有别,要求农村教师长期留在农村,是对农村教师发展的不公平,也是不现实的。更何况一体化的教育发展强调城乡教师的交流与互动,这势必又使农村教师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农村教师既可长期留在农村,为发展农村而培养人才,也可流向城市,为城市的发展而努力。另外,“农村取向”的定位也易使在实际培养过程中,因为培养的是农村教师,不管其优秀与否,在培养过程中往往以农村够用、适用为原则,在培养的标准、规格上会较之城市而降低要求。如若这样,那么在农村新教师培养过程中城市学校的优势就难以得到充分发挥。这既是对现有优质资源的浪费,也不利于发掘农村学校潜在的主体性,不能给农村教育的发展带来更多、更为长远的效益。如此一来,农村教师的成长依然缓慢,农村学校的发展依然滞后,城乡教育差距并没有得到有效改观。 3.城乡各半 当前,教育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并不意味着城乡教育的一样化。无论是城市倾向还是农村取向,仍无法摆脱“城乡分治”的培养思路,从长远来看都不利于农村教育的发展,难以适应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形势要求。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背景下,对于农村新教师的培养,既要考虑其服务农村的必要性,又要考虑到教师的发展与流动,为此,将“城市倾向”和“农村取向”折中,提出“城乡各半”的培养定位,统筹城乡学校优势资源,对新教师开展“半对半”培养。在培养时间上,新教师一半时间在城市学校培养,一半时间在农村学校实践;在培养内容上,城市学校以培养教育教学技能、先进的教学理念为主;农村学校则主要从对农村教育环境、农村学生的特点了解等方面入手,让新教师明确“乡土教育”所需,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3]。 但“城乡各半”培养在实际操作中易使城乡学校在明确分工之后“各管一段”,各行其事,相互缺乏衔接。一方面,城市学校以教育教学技能培养见长,但其所传授的教育教学技能及理念的转化是否适宜于农村孩子和农村的教育教学环境,则不得而知。换句话说,对农村新教师而言,城市学校给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实际操作中稍有不当,即会遭遇“水土不服”之尴尬,进而导致部分优质资源的闲置。另一方面,若农村学校又仅从自身的角度来培养新教师,以激发新教师对农村教育和农村孩子的热爱之情,则会降低新教师对教育教学技能掌握的巩固程度。“城乡各半”看似用“一体化”的视角来统筹城乡教育发展,而实则仍是将城乡分别对待。若是这样,城乡共同培养的新教师也只是一半是农村一半是城市的拼盘组合,而非一个城乡相互融合、渗透的整体。 三、农村新教师城乡一体化培养的目标定位 针对农村新教师城乡一体化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困惑,城乡学校应基于城乡教育一体化对于农村教育、农村学校及农村新教师成长的现实与需要,立足于农村的教育环境,着眼于农村新教师的发展,凝力于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培养既具有乡土特色,又有扎实专业素养的城乡兼宜的优秀教师。 1.立足于农村教育的环境 乡村教育不仅仅是作为以城市为中心的现代教育体系的参照和延伸,乡村教育本身亦可作为现代性的精神资源而进入现代教育整体框架之中[4]。教育本身与社会环境紧密相连,要准确解读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具体的教育环境。在新教师培养过程中,只有了解农村社区的特点,结合农村教育的环境、农村学生的发展特点等,才能使培养的新教师适宜于农村,教学与社区发展的需求也才能更为和谐。正如杜威所言:“我们从来不是直接地进行教育,而是间接地通过环境进行教育。”[5]农村学校受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文化底蕴以及留守儿童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在教育教学方面与城市存在诸多的差异,如若在新教师培养方面,撇开城乡教育的具体环境差异而搞城乡培养模式的“一刀切”,势必会造成培养目标方向的偏离,致使新教师的培养并不能为农村教育发展所用,进而背离了城乡一体化培养的初衷。这是对当前农村教育发展的一种资源浪费。 因此,城乡教育一体化下对于农村新教师培养的目标定位,务必要结合农村教育实际,将新教师的培养植根于农村日常生活环境之中,立足于日常教育教学经验基础之上,在真实的农村教育教学实践中,促使专业发展历经反复检验、沉思与发展,培养农村新教师了解农村、熟悉农村、洞悉农村社会发展的动态、趋势和对教育工作的需求。农村新教师培养的目标定位应以培养适应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和改革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为基本取向,培养的农村教师不仅要具备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素养,还要具有对农村教育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2.着眼于农村新教师的发展 教育的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因而,作为教育发展最为关键因素的教师,其培养的目标定位也是不断发展的。农村新教师城乡一体化培养其目标定位在遵循教育自身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把握农村新教师的发展特点,为农村教育的发展,培养适宜于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但并非是固守于农村的教师,进而服务社会。这样的目标定位,对农村教师而言,既要具备城市教师的专业素养,又要兼具一定的农村特色。一方面,必须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娴熟的教育教学技能;另一方面,更要懂得农村的教育实际,农村学生的生活与个性,以便将先进的理念与娴熟的技能与之相衔接。 农村新教师的培养固然要为农村教育、农村学校的发展服务,以促进农村教育、农村学校的发展,这是农村新教师城乡一体化培养的基本目标。但农村新教师之于农村教育教学,并不意味着其要一辈子留在农村,确切地说,与教师个体的发展相对应,此目标更多的是发展的过程性目标而非结果性目标。新教师通过在农村学校教育教学的历练,了解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村教育发展的真实情形,同时要开拓视野,在有效借鉴和发展已有经验的同时,明确自身努力的方向,增强发展的自信心,促使个体身心获得全面发展。城乡教育的一体化,促进了城乡师资的互动与交流,因而,对于农村新教师培养的目标定位,不能简单地将新教师的发展囿于农村,而应基于农村,放眼于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以动态的眼光来看待农村教师的培养和农村教育的发展,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加快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发展步伐。 3.凝力于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