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德国教师教育概况 所谓教师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专业性或职业性教育,其主要任务是培养、训练合格的中小学教师[1]。德国早期比较正规的教师教育体系,大约是从18世纪中叶开始形成的。18世纪末19世纪初,威廉·冯·洪堡担任公共教育部长以后,对德国的初等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建立起一整套教师培养、考核和聘任制度。这一制度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逐步走向完善。二战后,师范学院除了重视师范性教育外,还开始注重培养学生在教育科学理论和专业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学术性研究能力。20世纪70年代后,为了利用综合大学多学科的优势,同时也为了按照大学的水平和要求更好地培养师资,师范学院逐步地被并入大学,或成为综合大学的教育系。这一举措大大地提高了其原有的师资水平[2]。 德国的教师教育在两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不断调整以适应社会需要,并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处于世界师资培养水平的前列。教师教育质量决定师资水平,师资水平是国民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德国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程度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这与其一贯重视发展高水平的教师教育有很大关系。 二、德国中小学教师培养模式述评 1.职前教育 1970年10月,德国各州文化教育部长联席会议达成协议:在传统硕士和博士两级学位制度中,所有师范生在科学知识水平学习方面必须达到相当于硕士的程度,此为师范教育阶段Ⅰ;在师范职业能力训练方面必须有18个月以上的集中见习、实习期,此为师范教育阶段Ⅱ[3]。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应知”和“应能”两个方面的能力。其具体实施环节如下: (1)师范教育阶段Ⅰ,也称为修业阶段。德国各州对师范专业新生入学条件都有严格的规定,即只有完全中学高级阶段毕业生才有资格申请高等学校的师范专业。要想获得完全中学的毕业证书,必须要经过严格的考核和筛选。学生要经过四年的基础学校教育,选择后被录取到完全中学的二年制促进阶段学校,经过两年学习,学习结束后如果不被淘汰,将成为正式的完全中学学生,再经过七年完全中学的学习,通过毕业考试,方能拿到毕业证书。也就是说,一名学生必须经过13年的学习,而且经过几轮筛选,才能进入综合性大学学习。这一资格限定在德国是相当严格的[4]。因此,师范生的生源质量得到了保证。 学生从完全中学毕业后,要成为一名教师,首先必须进入综合性或技术大学学习五年,选择一个主修专业和一个辅修专业[5]。学生可根据学校的课程情况和自身需求以及教职岗位的要求,规划自己的学习内容。学习内容包括教育科学、专业研究和辅修专业。学习期满后,学生参加第一次国家考试。国家考试由大学教授、学校校长和有关考试机构的代表组成的考试委员会负责,考试很严格,通过率约为90%。考试合格者即取得了见习教师的资格,进入下一阶段,即师范教育阶段Ⅱ。 (2)师范教育阶段Ⅱ,也称为见习阶段。学生通过第一次国家考试后,由本人提交第一次国家考试合格证书以及大学文凭,申请担任实习教师,获得批准后才有资格到有教师培训中心的学校进行见习。在这个阶段,所有师范生要参加至少18个月的教育实习。根据中小学教育不同阶段、不同类型学校对教师水平的不同需求,对师范生进行分类,有针对性地开展见习教育。同时,师范生也根据各州教师法中对不同类型学校教师标准的不同规定,制订自己的实习计划。实习前半年师范生要在大学接受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教育技能的培养,接下来的一年,师范生将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包括听课、试讲和各种其他的学校活动。完成了实习工作后,师范生需要参加第二次国家考试,通过考试后,便可以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然后就能进入人才市场,参加教师招聘。 除了上述两次国家考试之间的实习外,师范生从进入大学起,就必须联系一所中小学,每周到中小学听课半天,每学期到中小学实习2~3周,并且要完成实习作业或实习报告,这将计入大学学分。德国很重视教师的入职培训。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师范生在正式走上教师岗位之前,还必须接受严格的且有针对性的入职培训。经过严格的入职培训,教师在任职前就已经具备了合格的教育、教学能力。 2.在职进修 20世纪80年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的更新加快,为了满足社会需要,“继续教育”的概念在发达国家出现了。教师承担着传授知识的责任,在接受继续教育中更应一马当先,因而教师的在职进修受到了高度重视。德国全面而完善的教师继续教育体系,有力地促进了在职教师知识的更新和素质的提高。 德国教师的在职进修途径有三种:一是在教师进修机构进行在职进修。教师进修机构由州一级的文化部组织,配有专门的校舍、教学设施、和专职教师等,相当于一所专门的学校。德国每个州至少有一所这样的教师进修机构。二是在区一级的教师进修点进行在职进修。教师进修点一般设在区教育局,采用课题法,教师报名参加,课题由教师自行选择,所选的课题基本都对学校具有指导性作用。三是参加校级的进修活动。校级的进修活动,由学校组织,利用资料室、图书馆、计算机室等设施为教师提供新资料、新信息和新的教学手段,一般是缺什么就补什么[6]。 德国教师在职进修的内容包括执教方面、教育科学、社会问题等诸多方面。这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提高,知识结构得以完善。获得新的任课资格所需要接受的培训也是进修内容之一,如新开一门课程,教师必须经过一定时期的学习并通过相应的考试才能任教。这些培训的方式很灵活,有讲座、实验、指导、网络等。而且教师在职进修主要是采用举办短期培训班的方式,一种是利用下午课余时间,还有一种是脱产培训,时间很灵活,解决了教师工作与进修的矛盾。 上述三级教师进修体系提供的内容满足了教师教学手段更新、知识更新、综合素质提升的需求。这样的培训并非通过制度的强制性要求教师参加,而是通过培训效果的有效性来吸引教师参加,使接受继续教育成为他们的一种自觉的职业需要。教师能自觉接受继续教育除了与他们自身的职业要求有关外,还与政府有力的福利支持有关。如教师参加州一级的进修班时,路费报销,食、宿、资料免费,不但不扣工资,还因为教师离家进修给家庭生活造成了困难,州教育局还要给参加进修的教师提供工资补助。目前,德国中小学教师平均每人每年参加一次这样的进修班,这也是教育部门四年一次对教师进行督查的一个方面。 德国社会重视各种成人教育。多元、开放的社会教育网络已经形成,这些成人教育机构的共同特点是强调以知识更新为目的的“再学习”,强调功能的实用性、内容的多样性,并十分重视学员学习的兴趣,其运行模式与州立教师进修学院差不多,只是更开放,自由度更大,无须控制和调节。这些教育机构同样也为教师提供了很好的接受继续教育的平台,以满足教师在本人学科外的进修兴趣与需求,使得继续教育成为一种乐趣而不是负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