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创立啦啦操品牌 1.啦啦操品牌定位。啦啦操是一项体育运动,是人们强身健体的手段,按照其商品特点应定位为年轻消费者的生活资料。啦啦操的核心价值是体现青春活力,以及积极向上的团队精神。从其产生、发展、延伸到今天,无论从形式到内容如何变化,其本色都不曾变化。啦啦操来源于100多年前美国早期部落社会的仪式。最初为激励外出打仗或打猎的战士们,部落通常会举行一种由族人来进行表演的欢呼、手舞足蹈的鼓励仪式,希望战士们能凯旋而归。随后该形式被引用到大学校园橄榄球赛中,在比赛中场休息时,由一些学生为运动员呐喊助威,调和紧张对抗的比赛气氛,调动观众情绪。20世纪70年代起啦啦操应用于更多竞赛的项目,先后出现在篮球、排球、棒球、游泳、田径、摔跤等比赛现场,并逐渐扩展到其他不同形式的运动项目当中。目前,世界上拥有啦啦操项目比赛的国家有32个。啦啦操从最初简单的声援、呐喊发展到今天成为世界性竞技项目,无不体现着青春活力、健康向上的团队精神。 2.啦啦操标准化。首先要求技术动作统一。目前,我国啦啦操技术有统一标准。国家出台多套全国啦啦操大众锻炼标准规定套路和比赛规则,统一管理和颁发啦啦操各种达标证书。全国各地各级啦啦操培训机构和培训班均采用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进行授课,按照规定动作、规范语言进行教学和考证。其次,经营模式统一。啦啦操公司随着业务的发展和规模的扩大,出现众多分公司或子公司及加盟连锁店,要做到对招牌、装潢、形象、广告等管理和运作进行统一要求。这种技术动作和经营模式的统一,为啦啦操做成大产业奠定了理论基础。 3.啦啦操产品包装。首先第一步要设计啦啦操标记。我国啦啦操形象标记为飘动的、内含红五星的"CCA"图案,图形简单,易懂易记,图案上飘动的字母和字母上的红五星,彰显着啦啦操动感活力的特质,展现了啦啦操的文化特征。其次,保证品质和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品牌竞争取决于质量和服务竞争。再次,采用多元化推销方式。可通过手机、电视、广播、网络、广告牌、期刊、赛事等各种媒体和活动刊登相关广告,通过实施新闻报道、事件公关、啦啦操赛事和论坛活动等方式推广啦啦操产品或业务。 (三)啦啦操产品创新延伸策略 啦啦操及相关产品与业务创新延伸策略:第一,直接延伸,如在经营啦啦操赛事业务上,经营啦啦操服、啦啦操鞋。第二,改进延伸,如在生产经营啦啦操服、啦啦操鞋的基础上,根据市场需要在颜色、款式、功效等方面进行改进。第三,系列化开发,可开发系列赛、联赛等比赛系列产品、运动系列产品。第四,横向联合经营。开发啦啦操杂志、啦啦操学校,组织啦啦操夏令营,参加企业文化活动等。这些策略需要注意分析实力、价值、市场等相关因素的影响。 (四)啦啦操市场化策略 1.重视和培养人才。人才在企业中处于主导地位,关系到企业经营的成败和经营品质。高技能人才是啦啦操业务发展和产业优化升级的必要条件,应该在培养、服务等方面具有相应的保障和地位,在服务方面通过建立平台和实施奖励制度让高技能人才想办事、有机会、能干事、有平台,干成事有回报、干好事有发展;在培养方面,通过系统培训以提高其文化素养、道德情操、外语等方面的水平与能力,适应市场的需要。 2.多元化营销。一是利用媒体平台,通过手机、互联网、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体对啦啦操进行介绍、宣传和推广。二是举办各级各类啦啦操比赛和啦啦操论坛及学习培训班,或利用事件营销。如自2001年以来全国各地举办的有国家和地方性质的啦啦操比赛:地方性质的有历届中国大学生啦啦队大赛及锦标赛,中国学生啦啦队锦标赛,中国全明星啦啦队锦标赛,世界啦啦队锦标赛选拔赛;国家性质的有2009年国家体育总局体操管理中心主办全国技巧暨首届啦啦操锦标赛与全国技巧、啦啦操锦标赛。[5]三是塑造啦啦操明星,邀请明星兼任啦啦操推广联盟的发起者和推广者。四是加强与实力强、信誉好的广告公司、知名文化产业投资机构合作,实现互利互惠。 四、结论与意义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是:1.建立啦啦操公司,在公司组织下逐步实现产业化;2.创立啦啦操品牌,对啦啦操进行全方位包装;3.采用多元化等推销策略,促使品牌规模扩张;4.通过借鉴国内外体育产业发展经验、重视和培养人才,重视寻找合作渠道,加快啦啦操产业化实现。 本文体现了一个普通体育教师参与啦啦操文化事业推广的积极态度;并从经济的意义上探讨啦啦操发展问题,通过啦啦操市场化模式挖掘啦啦操产业的潜力,提出了"啦啦操市场化模式的研究"框架模型,并且对各框架模型加以逻辑分析,对啦啦操实施品牌市场化战略具有指导与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2010-2013年全国啦啦操竞赛规则[Z].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2012. [2]菲利普·科特勒.战略品牌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艾·里斯,杰克·特劳特.定位[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4]范秀成,陈洁.品牌形象综合测评模型及其应用[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 [5]李敦厚.我国体育产业现状与前景[J].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信息中心,2004(4). [责任编辑:刘凤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