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制造业迅猛发展,现代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为紧跟时代步伐,2012年8月下旬,我校组织部分骨干教师分别到区内外企业进行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调研。本次到企业调研的主要目的是了解行业企业经济发展的基本数据、人才需求状况、职业发展和岗位能力要求、对职业技能的等级要求及我校毕业生的近期就业状况等信息。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现代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单纯要求员工具备高超的技艺,转变成了现今的除了具备熟练的操作技巧之外,也必须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企业更倾向于录用具备高尚职业道德、优秀职业作风的毕业生。因此,如何提高中职在校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德才兼备的高技能人才,已经成为中职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职业素养的定义 早在1973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就提出了著名的素质冰山理论,理论的核心是"素质冰山模型",该模型将员工的个人素质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及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其中,"冰山以上部分"包括员工的基本知识、技能,是外在表现,容易了解、测量。"冰山以下部分"则包括员工的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特质和动机等,是内在的、难以测量的。 根据"冰山"理论,我们可以将职业素养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显性部分,即在校生的基本知识、技能,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才",这部分可以通过专业课的教学来提高。二是隐性部分,即在校生在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的素养,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德",这部分素养则应通过文化课教学、校园文化熏陶、职业生涯规划等多种方式来促进。 二、语文教学在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中起重要作用 语文作为中职教学中最重要的文化基础课,在提高中职学生职业素养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技工院校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强调了语文课课程的总目标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熏陶,培养以良好职业素养为核心的人文精神,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发展健康人格,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顺应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改变教学观念,调整教学目标及内容,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从而达到提高中职在校生职业素养的目的,是中职语文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 三、中职语文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首先,长期以来,中职语文教学与初高中语文教学界限模糊,中职语文教材多是高中语文的缩写版,而中职语文教师授课的方式也是采取高中语文的教学方法,对中职学生的培养目标认识不清。 其次,中职学生大多数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他们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加上教师无论是授课方式还是教学评价,都没有体现出中职教学的特点,没有起到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作用,导致学生学起来很费力,感觉语文学习可有可无。 再次,大部分职业院校都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为主,忽视了文化课对于学生个人素质的塑造作用。有的中职学校的语文课开设从原来的两年变成一年,甚至是一个学期,课时也越来越少,语文课的开设价值受到置疑。 四、提高中职在校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目标 根据《技工院校语文课程标准》及我校的教学实际,我们确定了以提高学生职业素养为目的的语文课教学目标及教学评价方式。 (一)重视语文人文性培养,塑造学生的职业价值观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熏陶,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逐步建立学生对职业的认识,做好由学生向"职业人"转变的准备。 (二)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为进一步成为"职业人"打基础 1.理解并能掌握文章中生字、词的音、形、义,学会正确运用词语;了解标点符号的基本作用,能够判断常用标点符号的使用与正误。 2.懂得标题、文眼、段落、层次、过渡、线索等文章的一般知识,能够判断记叙、议论、抒情、描写等常见的表达方式及其应用效果。 3.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能整体感知一般的文章,具备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等能力,课外能自主阅读报刊、书籍和文学作品。 4.了解写作的一般过程和规律,能够完成日常生活和工作需要的实用性文章的写作。 5.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技能,听话时能理解对方说话的主要内容、观点及意图;说话时能够清楚、准确、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三)设计能适应中职生职业素养发展目标的教学评价方式 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要求,因此,中职语文教学模式也应随着教学方式的改革而进行改革。中职语文教学评价应将职业素养与专业需求和谐统一起来,营造符合今后工作要求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参与其中,获得丰富的体验,并能转化为自己的经验及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