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学生思想问题对大学教学质量影响的现状
(一)大学无用思想的深入导致更多的不良现象。时代在不断的进步,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投机取巧与炒作的现象也层出不穷,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不同的影响,导致大学生过于激进与浮躁,加之目前现实的就业情况的尴尬与创业环境的“恶劣”,让大学生觉得传统的读书方式还能否保证他们的衣食住行。面对就业市场的普通工作和不相对称的工资导致大学生曾经的美好憧憬又增添了几分迷茫。当这些心理问题渗入到学习中时,会出现很多不良想象,如:逃学、逃课、过分沉迷于网络世界,形成时下流行的“宅男宅女”形象,部分高校还有替人上课的情况出现。这样的情况根本不用谈教学,更谈不上教学质量。(二)过于追求考研求证促成游离课堂的现象。社会经济的快速的发展,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求职市场的现实情况促使大学生不得不倾向于功利。求职过程中的成功最大有利条件已经划分出了什么是需要学习的课程,什么是不需要学习的课程,什么是只需要应付点名的课程等。特别是一些基础课程逐渐被大学生们转化为应对考研或四六级、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自习课堂。(三)利益思想的侵蚀导致消极怠学。美丽的象牙塔伴随着市场化对校园的不断渗透,逐渐与社会这个大舞台进行接轨,很多学生都无法抵制利益的巨大诱惑,无法从长远的角度去看自己的事业,只重视眼前的利益。这样就导致了大学生兼职现象的泛滥,而且很多社会中介机构利用这个现象,催生了一个庞大的校园打工团队。部分大学生因为各种原因参加了兼职,虽然说提前接触到了社会这是好事,但是做起完全与专业学习没关系的兼职工作,只为赚钱而忽视了课程学习,所以在面对考试的时候都带有侥幸的心理,希望通过作弊来通过。这样的现象即使教师千方百计的去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也是无济无事,这也是制约教学质量提高的原因之一。
二、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教学质量
素质教育倡导要“以生为本”,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是主体地位,教师是主导地位。大学生的人、思想、行为是否在场对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来提高教学质量。(一)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作用发挥出来,改善教学环境。大学生不成熟不稳定的思想就会影响他们的行为,因此要通过大学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心理上的支持,及创造环境的帮助。辅导员要重视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学生的学习纪律才能保障教学质量,更是进行优良教学的基础,优质的教学对于存在不良行为的学生来讲无疑是空中楼阁。上课迟到现象也容易影响扰乱教学过程和教学节奏。因此辅导员需要坚持每周最低不少于一次的查课和听课,及时的掌握学生上课的实际情况,了解每个学生的课堂学习态度,进行情况上的评估从而有针对性的开展学习纪律教育,保障良好的教学秩序。(二)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激励,激发学生的精神动力。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需要尊重人、理解人、肯定人的价值,激发人的创造潜能,将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的发挥出来,为人们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开辟自己的人生。基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只有让学生喜欢听,才能让他们重视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榜样激励、情感激励、奖惩激励来让大学生感觉到什么是真实的生命调养。辅导员对工作载体进行创新,鼓励大学生去挖掘内心的愿望,才能使其他们能主动去学习、去承担这个年龄应该承担的责任。(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转化,减少教学质量提高过程中的短板效应。根据人的认识的改变或飞跃性的思维,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转化的时候需要分为以下三个层次:一是转化态度。态度具有稳定性,要通过一个很长的过程才能进行改变。通常来说,态度的改变需要从认识到认同在到内化,这三个阶段缺一不可。针对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改变他们的态度需要辅导员关注、关心、激励、监督学生。二是转化行为。行为转化我们分为解冻期、融化期、冻结期三个过程。首先是解冻期是指学生觉得自己的行为不得不进行改变,他本来的行为就会开始冻结,然后会逐渐抛弃原有的行为方式去接受新的行为,进入行为的融化期,新的行为逐渐成为了主要行为,这个过程就像从融化期进入了冻结期。转化工作必须要重视细节,辅导员要坚持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过于强制,只能利用多样化的手段,逐渐改变学生的行为方式,让他们的思想深处发生质变。三是转化认识。辅导员进行心理辅导与深入谈话的等方式,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特别是大一阶段要让学生认识到这是学习的起点而不是终点,大学特别重视学习和实践的结合;进入大二大三的时候要使学生认识到课程学习是专业技能的基础,要促使学生学会如何利用课程学习与技能提高做好良性的互动。进入大四以后要是毕业生清楚的认识到理论功底的重要性,这些是决定他们进入事业发展的高度,更加要坚持一如既往地重视进行课堂学习。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而且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素质的基础保障,而且能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提高,激发大学生的精神动力,提高大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勤.思想政治教育学新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145.
[2]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