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生演讲与辩论
为了打破教师“满堂灌输”的理论说教,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专门安排了学生针对某一社会问题进行演讲和辩论的环节。主题演讲和辩论赛是实践教学经常使用的方法之一,参与人数较多,现场气氛活跃,学生敢于也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表述了解他们对问题的认识,更好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向,有的放矢地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认识。学生演讲和辩论的题目是根据课本的主要内容,并结合目前的现实热点问题,由学生代表和教师共同拟定的。比如,根据《概论》课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相关内容,我们设计了“离发达国家到底有多远?”的题目;根据第七章的改革与对外开放理论,我们拟定了“如何跨越制造?”的题目。类似的选题还有很多,比如“的东西部差距体现在哪里?”“假如你是人大代表?”“我们的校园文明吗?”“在你属于哪一社会阶层?”“监督不力是导致腐败的根源吗?”等等。学生在公示的题目中自由选题,在课下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制作PPT,最终形成各自小组的结论。无论是每一个小组的演讲还是每两个小组的辩论,都要选出学生评委现场点评,教师最后根据相关理论对学生的演讲和辩论进行总结点评,以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培养他们客观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纪录片赏析
这一实践教学方法主要是充分利用了网络平台和现代教育手段,展现生动、鲜活的学习资源,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习兴趣。观看纪录片只是其一,最主要的是让学生分析、讨论纪录片中的相关问题。因为《概论》课内容的广泛性,可供我们选取的纪录片很多,所以在选择纪录片的时候最好选取时间在30分钟到45分钟之间的,为的是给学生留出一定时间讨论,只有把欣赏和分析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达到预期效果。因此,被我们选入《概论》课的视频和影片包括:凤凰大视野系列之《忘不了的邓小平》《龙的传说:改革开放30年纪事》《台海纪事》,还有中央电视台录制的《复兴之路》《伟大的历程》等专题纪录片。这些视频分别与《概论》课的各个章节相对应,教师专门针对一些教学难点和学生存有疑点的理论问题播放相关的影视资料。通过欣赏纪录片,学生感受到了共产党在革命和现代化建设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实际相结合所创造出来的新理论和所进行的新实践,增进了对《概论》课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经过充分讨论和思考,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观点。
(三)名师专题讲座
专题讲座是一种比较灵活的实践教学方式。大学是集“大楼”和“大师”于一体的地方,有大师的地方必定充满争鸣和讨论,因此,我们便利用这一优势,通过组织学生聆听大师讲座,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扩展思路、增长学识。《概论》课的特点就在于它涵盖的知识点丰富,涉及的内容广泛,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到法学、党史党建理论,几乎都可以触及到。根据这一特点,我们每学期组织学生多次参加各种专题讲座,充分运用学校的学术空间,扩大实践教学范围。同时,北京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即从外校聘请一部分知名专家、学者讲学,也鼓励自己的教师举办各种论坛讲座,培养“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氛围。比如,我们已经邀请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社会科学院等高校科研院所的教授进行专题讲座,不光大学生受益匪浅,就连学院的青年教师也觉得非常有用。总之,组织学生参加名师专题讲座,既是实践教学模式在《概论》课教学过程中的有益尝试,也是为了适应《概论》课教研室目前所进行的专题教学改革。
(四)校外社会实践
校外社会实践就是学生走出课堂、融入社会,从社会大课堂中接受社会教育,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有机统一。《概论》课的教师每学期都要组织部分学生外出实践,结合北京自身的优势,参观考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关村等科技开发区和新农村建设示范区等,通过实地考察和调研,使学生加深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比如在课堂教学中,很多学生对“三农”问题没有直观的感受,对中央从2004年至今的“一号文件”更是知之甚少,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认识不够,有的学生甚至对教师在课堂上讲的相关问题嗤之以鼻。为了解决这样的尴尬局面,我们把这部分内容放在了实践教学的环节,让学生深入农村地区,掌握第一手的资料,获得直接经验,通过调研报告的形式形成理论认识。北京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曾先后组织学生参观了北京房山琉璃河镇西地村、河南的南街村、北京南宫村——地热第一村以及北京平谷大华山镇挂甲峪村等等。学生通过亲自参观和调研,全面了解了以新农村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积极带领农民致富的政策,深刻领会到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正如北京理工大学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记录的:“社会实践让我们更加深刻地领悟到,原来不仅是城市和城市之间有差距,农村与农村之间有差距,城市与农村之间更有差距,鸿沟是巨大的。它最大的意义和价值,莫过于让我们小组成员认识到,统筹发展是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统筹城乡发展,就更注重农村的发展。统筹经济社会的发展,就要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注重科技的发展,注重现代信息化的发展。社会实践,不仅为我们将来积累了不少社会经验,学习了很多实际知识,更加开阔了视野,丰富了思维……”3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生许新也表示,实践活动让他们收获了生动而具体的感性认识,当这些感性认识与课堂上的理性教育达到高度一致时,这些爱国主义、理想信念和民族精神的内容就永远镌刻在了他的脑海中。
校外社会实践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对事物的认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增强他们的理论深度。为此我们学院特别制定了“3+1”实践教学模式,其中的“3”指的是有目的、有组织地带领学生参观首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博物馆、纪念馆等)、大型企业和社区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而“1”主要是指学生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出一篇有质量的考察报告。为了激励大学生通过深入调研和广泛收集资料写出有见地的理论文章,我们对学生的调查报告进行评奖,除了给予一定物质奖励,还公开出版大学生们的理论成果,并把一些优秀作品推荐到北京市,参与市委教育工委组织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实践优秀论文评选活动。比如,2010年出版了《走进多彩的社会——北京工商大学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集》,2011年由我院教师指导的学生社会实践论文获得北京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实践论文一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