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社会学和生态学视角的技术观 从社会学和生态学角度对技术和"技术社会"进行批判性认识,是对工业技术主导下急剧发展起来的工业文明及其"社会病"的反思与批判,对技术给社会和人类带来的危害充满悲情,是技术的悲观派。从社会学和生态学角度对教育中的技术进行批判,认为现代技术发展的基本逻辑压制了人性的发展。海德格尔认为,从工具的层面根本无法把握现代技术的本质,它只关注具体的技术内容,而没有看到技术中存在的并活着的东西。如果不能真正触及技术的本质,就不可能真正理解技术与人、与世界的本质关系,也就不可能摆脱单纯工具性的技术观。[6] 这种观点只看到了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如学生沉迷网络、网上有许多不良信息等),以至于拒绝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有些中小学严格规定学生不许带手机,学校也只有网络教室才能上网等),没有看到信息技术给教学方式、教学模式带来的新机遇。在当今信息时代,这种简单拒绝的办法不仅不能解决网络带来的负面问题,而且还影响了网络在教育中的正常应用,阻碍了网络优势的发挥。 (三)文化哲学和哲学人类学视角的技术观 从文化哲学和哲学人类学的角度来认识技术,是把技术看作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示,把技术看作既可以造福人类又能够危害人类的"双刃剑",它既反对盲目乐观又反对一味悲观,主张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来把握人与技术的内在矛盾和人类征服自然与服从自然的外在矛盾。这种技术观正是马克思关于技术哲学的主要精神,一百多年以来,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得到了检验、丰富和发展。这些极其重要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应该成为我们研究和驾驭当代信息技术的基本技术哲学立场。[7] 由此看来,马克思所理解的技术本质,除了物质因素外,还有精神因素。马克思认为,技术的本质不是某些抽象的物,它体现的是一种关系,一方面体现着人与自然界之间的一种客观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过程;另一方面也反映着技术形态中人与人及人与社会的关系。[8]信息技术对教育的作用也要用这种辩证的观点来分析,既要看到信息技术在教育中能发挥积极作用的一面,大力推广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为教育教学服务,为教育现代化服务;又能够清醒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如果运用得不好,除不能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之外,可能还会带来其他方面的负作用。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多媒体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信息技术,狭义上理解往往是指多媒体或多媒体技术,因为多媒体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被经常指代的表达概念和实际运用的典型代表。所以,在科学技术观的基础上,从多媒体的本质、定位和功能等多角度来考察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才能抓住主要矛盾,剖析关键因素,解决重要问题。 (一)多媒体的本质 多媒体是指组合两种或两种以上信息呈现类型的教学媒体。多媒体中包含的信息类型主要有文本、图片、声音、图形、图像、视频和动画,甚至还可进行人机交互,信息类型间的超级链接等多种功能。多媒体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比如常见的有按媒体作用于人的感官来分,可以分为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媒体、交互媒体、综合媒体等几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多媒体具有不同的优点和不足,比如电子视觉媒体(幻灯、投影)的主要优点就是把静态图像放大,让学生观察细部,但它不宜表现事物变化的过程等。视听媒体、交互媒体、综合媒体也有它们不同的优点与不足。没有万能的教学媒体,各种教学媒体各具优势与局限,不同的学科内容需要不同的教学媒体来呈现,教学媒体组合应用能够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9]多媒体尽管功能相对强大,但也不是万能的,它也有自身的缺陷,需要我们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加以正确应用。 (二)多媒体在整合中的定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