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说:“历史上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任继愈认为:“史学关系到国家的存亡”,“是国家兴亡之学,民族盛衰之学”。历史教育的重要性之所以逐渐被认识,是因为只有通过教育活动,才能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集体记忆延续下去,时刻警醒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经验与教训,形成人民创造历史的正确历史观,将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与责任寄托在当代青年的身上。 当前,历史教育围绕铸造民族精神、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和科学的方法论的目标,正在逐步推进课程改革,创新教学手段,加强实践环节。历史教育不能囿于狭隘的学科视野,而要打通文史哲的学科割裂,吸收多学科的学术滋养,增强历史教育的生动性和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国家要加快建设、免费开放更多的历史博物馆、革命纪念馆、名人故居等,将历史教育平民化、大众化、生活化,要鼓励出版界、文学界等生产出更多历史题材的优秀书籍和影视、文学作品,引导大众透过历史的神秘感,捕捉到历史中渗透出的时代气息。历史与现实是不可分割的,历史教育应利用好历史与现实的连接,让学生读史明智,学会思考,养成现代公民素质。要通过历史教育帮助大学生在政治社会化进程中深化政治认知,增进政治认同,提高政治素质。 (二)高校应注重历史教育,从中观层面影响学生生涯发展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人格塑造的主阵地,承担着教育引导大学生将个人生涯发展与承担历史责任相结合的重要使命。首先,高校应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形势政策课程中增加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内容,构建兼顾认知、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多元教学模式,增加师生互动,营造对话氛围,让历史教学摆脱单向灌输的老套路,在历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理性思考和积极情绪体验;其次,大学的校园文化应立足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让历史感的培育从课堂走向生活世界,进入精神领域,逐步生活化、日常化、常态化,用丰富的活动形式和活动载体将历史感潜移默化地传递至青年学子的思维模式和行动方式之中;第三,要引导大学生尝试用历史视角和历史方法解决现实问题,通过社会调查、学术沙龙等活动激发他们对社会、民生问题的深入观察、深刻反思、热烈讨论。高校应以重大纪念日和重大政治事件为契机,在校园掀起学习中共党史、中国近现代史的热潮,将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和校园活动无缝对接、传统媒介和现代网络相得益彰,探索培育当代大学生历史感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三)大学生应主动接受历史教育,从微观层面指导个人价值追求 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处于由形式逻辑思维为主向辩证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时期,他们对事物和问题的看法往往习惯于寻求“标准答案”,而不善于站在历史的角度,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容易陷入“盲人摸象”、“纸上谈兵”的误区。历史学习的浮光掠影,历史自觉的缺乏使得一些大学生往往难以对历史变迁中的人物、事件作出敏锐的洞察和准确的把握,不善于发展个体的政治认知和社会适应,习惯于被动地用他人的眼睛看世界,缺乏独立审视世界、辨别事物的能力。 当代大学生应该增强历史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克服功利主义和浮躁心理,树立正确的知识观和学习观,学习历史,思考现实,将理想人格的塑造置于专业技能学习之上;应该拓展历史学习的渠道和途径,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都是蕴藏有丰富史料的文化场所,徜徉浸淫其中,生动的历史记忆和历史场景会融入情感、态度,有益于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应该承担起传播历史文化的重担,深入社区、农村、工厂、学校,尤其是面向农民工子弟和留守儿童,填补他们的历史空白,将悠远古老的古代历史、历经沧桑的近代历史和变革创新的现代历史真实广泛地加以传播,在传播历史的同时,帮助自己进一步唤醒历史意识,加深历史理解,凝练历史自觉。罗素在《论历史》中说:“它从过去的生活中选择出来种种重要而有意义的成分;它用光辉的范例,它用渴望着要比无所傍依的思考所可能发现的更加伟大得多的目标来充实我们的理想;它把当前联系到过去,从而也就把未来联系到当前;它使得各个民族的成长和伟大,成为活生生的、历历可见的东西,使我们能把自己的希望伸展到我们自己一生的跨度之外。”在历史的长河中,大到社会形态更迭,中到国家繁荣衰败,小到个人命运跌宕起伏,寓古今之经验,蕴中外之教训,是一部活生生的“人史”。由此可见,历史教育将有效指导当代大学生的人生选择和价值追求。在历史观照下的现实审思能够让大学生学会观察哪些是应该从历史人物和事件身上吸取的,哪些是应该从思想上和行动上摒弃的,切合实际地为自己制定近期规划和远景目标,在明确的目标、清晰的路径、审慎的选择中逐步完成理想人格的塑造。国家、社会、高校以及所有从事历史研究、教育的专家、学者、教育工作者都有责任和使命传播历史知识,培育历史感,不仅是将一部浩瀚的中华民族发展史铺陈在大学生面前,更是要将历史学中蕴含的深厚的文化积淀展示在大学生面前,唤醒他们的历史意识和现实存在感,使他们在加深历史理解的同时凝聚时代精神,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并逐渐内化为更高层次的历史自觉性和历史行动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央党校秋季开学典礼上强调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N].人民日报, [2]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更好走向未来交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答卷[N].人民日报, [3]雷戈.再谈我的历史观与历史感概念[J].史学月刊, [4]李振宏,刘克辉.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 [5]李传印.历史教育与民族精神[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6]孙丰林.也谈历史教育研究———兼谈一种大历史教育观[J].齐鲁学刊, [7]瞿林东.历史·现实·人生———史学的沉思[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8]徐兆仁.历史意识的内涵、价值与形成途径[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9]雷紫翰.历史意识、社会选择与科学发展观[J].社会科学战线, [10]郑流爱.关注历史知识、历史思维与历史理解[J].全球教育展望, [11]韩震.历史的诠释性[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2]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3]于光远.关于历史发展中的自觉性[J].哲学研究, [14]赵林.当代青年:自我意识与历史意识[J].青年探索, [15]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 [16]鲁迅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7][英]罗素.论历史[M].何兆武,肖巍,张文杰译.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