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正确处理一元与多元的关系,坚持一元主导和多样并存的价值观教育模式。党的十八大指出:“包容互鉴,就是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发展道路多样化,尊重和维护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大众传媒为社会和个体提供了多元化的价值选项,使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多元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再是他们唯一的价值选择,这种趋势已经不可避免。教育者要正视和尊重这种多元化的价值选择,但也决不能放弃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引导与培育。应该采取“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和“一元主导、多样并存”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和培育大学生价值观,主动利用一切途径尽可能客观、翔实的向大学生介绍、梳理、比较其他社会思潮、价值观念,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多元的价值选项,使他们在多种价值选项中最终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的核心价值观。这样才能减少个体与社会价值冲突,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认同感和自我归属感。 2.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培育大学生选择正确价值观的能力。媒体素养是指个体所具有解读、批判以及利用媒体信息资源的综合能力。信息化时代,每个人都被媒体不同程度的包围着,大学生更是被深度包围的一个群体,他们被称为“媒介化群体”。尽管大众传媒越来越深刻的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但是个体价值观的形成最终要靠主体自身的选择和整合。因此,必须培育大学生选择正确价值观的能力。 高校可以给学生开设媒介素养课程,进行媒介通识教育。西方发达国家比较早的将媒介教育纳入正规课程教育当中,我国这方面研究和教育起步比较晚,空白点多。高校应该适当开设媒介教育课程,让学生能够了解媒介属性、特点、运行模式、传播理论和机制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只有揭开了媒介的神秘面纱,了解媒介的实质,才不会对媒介传播的信息和价值观盲目的肯定和极端否定。这样,不管以后社会环境和舆论环境再怎么复杂多变,大学生都能坚持正确价值选择的自主性,实现价值冲突的自我调适和修复。加强大学生信息传播道德和法律教育。大众传媒的交互性使大学生能够轻而易举的参与其中,利用大众传媒传播信息,但是他们往往在没有道德和法律意识的情况下,发布不良信息或散布谣言,成为媒介负面影响的制造者,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信息传播的道德和法律教育。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参与媒介信息传播活动,在实践中增强对传媒的认识。高校的校园网、广播站、电视台、校报等校园媒介就是大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最佳平台,让大学生直接参与这些校园媒介日常的采、编、播等工作中,在现实中了解媒介的具体运作,这样更能增强学生对媒介的了解和把握。 (二)营造和强化大众传媒的正向传播作用,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大众传媒环境对个体价值观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在健康正向的传媒环境中,大学生更容易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反之,在低俗、有害的传媒环境中大学生价值观更容易偏离社会要求的价值观。因此,要营造健康、正向的传媒环境,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1.加强大众传媒自身建设和管理。新闻媒体要发挥传播社会主义主流价值的主渠道作用。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牢牢把握舆论导向,把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日常形势宣传、成就宣传、主题宣传、典型宣传、热点引导和舆论监督中,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不断巩固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舆论,使大众传媒成为虚假、有害信息的“过滤器”,主流价值观的“传声筒”。其次,大众传媒还应该重视其社会监督的角色。通过对政务、公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活动进行监督,使他们在既定的轨道上运作。大众传媒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与培育既减少了政府和公共部门的违规、违法行为,弘扬了社会正气,维护了社会稳定,而且树立了大众传媒的公信力,增强了大众传媒正面价值影响,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2.提高政府对媒体的管理能力。要发挥大众传媒的正面影响力,仅仅依靠大众传媒的自律是远远不够的,要提升政府管理能力。在治理媒体时应避免简单粗暴的方式,比如删帖、设置关键词等,这些方式的长期使用势必会引起大学生的逆反心理。对大众传媒传播和宣扬的错误、有害信息必须进行及时、准确、权威的纠错,同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完善信息责任立法,建立信息发布和传播的责任体系,规范和制约大众传媒的传播行为。这样才能营造相对健康的传媒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大学生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三)加强政府和社会的舆论导向工作,指导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与选择 胡锦涛曾指出舆论引导的极端重要性。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误党误国误民。大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由于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还处于最后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因此必须做好大学生的舆论引导工作,进而帮助大学生进行正确价值判断和选择。 1.主动掌握舆情,科学合理的引导舆论。现阶段,大众传媒已经成为信息和舆论的汇聚地和发布中心,高校教育者和管理者必须通过大众传媒迅速有效地掌握社会信息和舆论动态,并对社会舆论进行科学合理地引导。对一些重大、敏感、易于导致大学生形成分歧、走向对抗的舆论事件,和那些易于被不法分子、敌对势力利用以误导学生、诋毁党和国家形象的重大事件和问题进行及时解释、疏导,并通过权威媒体把专家分析、民众讨论等升华总结的观点向社会发布,以正确地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客观地、理性地认识问题,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 2.积极培育“意见领袖”,发挥“二级传播”的舆论引导力。拉扎斯菲尔德认为,大众传播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二级传播,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才能发挥大众传媒的影响。大学生由于自身阅历不足,加之群体生活,更容易受到他人、同辈,尤其是自己认可的权威人士(“意见领袖”)的影响。高校可以着力培养党政干部、学识渊博的专家名师、与学生亲密联系的辅导员,政治可靠并在大学生群体中具有较高声望的大学生,来承担“意见领袖”的角色,学校其他部门要紧密配合他们,及时向“意见领袖”提供有用信息,解决他们反馈的问题,提高大学生对“意见领袖”的信任度,这样才能更有效的发挥“意见领袖”的舆论引导功能,进而帮助大学生进行正确价值判断和选择。 (四)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传播与宣传,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接受借助大众传媒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必须转变主流媒体宣传方式,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优势,掌握不同大众传媒的传播规律,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和教育的覆盖面,创新价值观教育方式,使其成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首要价值选项。 1.融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各自优势,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不仅要依靠党政机关、科研教育机构以及广播、电视、报纸等旧式主流媒体,也必须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因为随着新媒体的崛起,大学生与网络、论坛、博客、微博等新媒体的契合度越来高。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中既要增强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也要发挥新媒体传播的快速、便捷、交互性强等优势。在宣传中可以开辟专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网站,并定期更新,保持信息的时效性和权威性,随时供学生访问和浏览,帮助大学生进行价值判断和选择;传播者和教育者还可以开通博客、微博、微信等传播平台,主动撰写或者转发弘扬和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帖子,引导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养成;传播者和教育者还可以利用媒介的“议题设置功能”,主动设置相关话题的讨论,帮助大学生进行“价值澄清”和正确价值观选择。 2.转变主流媒体宣传方式,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接受。在“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传播者”的新媒体时代,传统主流媒体垄断信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性报道和宣传方式不仅不能垄断信息,统一思想,反而引起了民众的质疑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可度。尤其是大学生思想活跃,易于受到其他负面信息和非主流价值观的干扰。因此,主流媒体必须转变宣传方式,既注重理论和政策的正面宣传,也必须积极主动关注民众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主动“曝光”政府和社会负面新闻,提出解决措施。这样既能避免错误信息和谣言的流传,“堵住”其他媒体的“悠悠之口”,也能提高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增强民众和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与接受。 总之,大众传媒是各种信息传递的载体,是思想交汇和碰撞的场所,是大学生价值观重要的影响因素,这个平台我们不去占领,别人就会去占领,优秀的思想文化不去充实,有害的思想糟粕就会侵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是社会的主导价值观,但是,如果我们不向民众大力宣传,民众不理解、不认同、不接受,其主体地位也难以确立,更谈不上以其引导和培育大学生价值观。因此,我们必须积极探索在大众传媒环境中如何有效的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大学生走出价值困惑,树立科学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光明日报,2004-10-15(01).[3]本书编写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4]王文科,刘新荣.传媒导论[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8. [5]喻国明.传媒:现代潘多拉宝盒———谈谈“十五”期间传媒产业的发展变化对青少年成长的负面影响[M].广东: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108. [6][美]路易斯·拉思斯.价值与教学[M].谭松贤,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27. [7]苏旭东.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生主流价值取向的指引[J].教育探索,2013(1):111-112. [8]张昆.大众媒介的政治社会化功能[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133. [9]秦龙,白苏婷.从实践标准到价值维度———论价值判断的检验[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69-73. [10]兰久富.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82-191. [11]高立伟.传媒素养教育:当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主题[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5):53-55. [12]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06-21(04). [1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