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几个误区
1.观念上的误区。观念上的误区就是指现在对大学生创业概念的认识不一,觉得大学就是百宝箱,实际是大学更该着重创新意识的培养,创业与原来个人素养,与经验等要素都有密切的关系。
目前不少的高等教育工作者认为,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就是为了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把大学生创业教育单纯地理解为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因此只要教会他们如何创办企业的技能就可以了,而忽视对学生内在创业素养的提升。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以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为代表的新经济时代已经到来,同时大学生的就业市场也逐步完善,这就使得大学生的就业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出现了毕业生自主创业的现象。因此进行创业教育已不仅仅是为了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而是重在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并培养其将创新成果与商业冒险结合起来的潜质,这是适应信息社会的战略举措[3]。
创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而创业的四大核心要素———创新、冒险、行动能力、团队精神,是任何职业岗位都需要的。因此,创业教育应该是全程教育,着力于培养创业人才种子,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有些人天生就是创业的料,只要有适宜的土壤就可以创业。但创业教育更应为大多数人创造条件,即使他们不创业,接受的创业教育也会对他们在就业岗位上的工作有帮助。”其实,创业教育的核心正是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创业技能和创业观念的统一,甚至后者更为重要,因此决不能把创业教育仅仅看作是培养企业家、实业家的教育(陈文华等,2004)。
2.目标上的误区。因为与国外以鼓励中小企业的兴起并形成国家经济发展的“直接驱动力”而发展推动创业教育的繁荣不同,我国政府倡导创业教育最主要的源动力来自于就业问题的亟须解决,也就是外部环境影响下的就业问题,而非主体自身的高层次发展。受这种功利化的目标影响,各高校的创业教育存在创业教育理念认识不足,教育目标功利化的现象。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在于对创业及创业教育概念的片面理解,尤其是对“业”字的误读。很多师生对创业的理解比较狭隘,认为开公司经营实体是唯一的创业之路。
3.形式上的误区。高校创业教育目前的现状是从课程安排、讲座和实践活动三方面来进行创业教育,形式过于倾向于学科形式,实效比较差。正如北京林业大学创业导师路军分析所说:“当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仍属‘业余教育’,虽然很多高校开设了创业方面的课程,但大多只是选修。此外,不论是创业大赛,还是创业讲座,也基本是学生自愿参加的课外活动。”并且大部分高校一般在大三后以公共选修课性质开设创业教育课,或者仅仅以其他辅助形式开展一些零散的教学,缺乏系统性,把创业教育仅作为缓解就业的“补充课堂”。再就是,目前大部分高校设置的创业课程多是引进国外的教育体系,创业教育的理念没有完全融合到学校整体育人的体系之中,这就导致与学科教学、专业教育和基础知识的学习及实践环节相脱节[4]。
另外,教育模式的形式化严重。尽管当前高校都在提倡“创新”,但由于国内高校创业教育无成功固定模式,各类学校师资队伍、学生素质参差不齐,部分高校依然认为创业教育即是传授创业知识、学习创业理论的传统教育模式,内容老化,方法陈旧,轻视实践,导致学生缺乏对创业教育兴趣,影响创业教育质量,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缺乏强烈的创业意识、较高的创业素质和足够的创业技能[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