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从人物对话入手叙述故事,警示人们不能只看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使人妙悟事理。教师要让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理解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的道理。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设计;领悟寓意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吴王不听大臣们的劝告,固执地要求攻打楚国,而且下了死命令——“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这时候有个侍奉吴王的少年在王宫花园里给他讲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这位少年讲了怎样的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呢?
二、合作学文
过渡:这究竟是怎样的故事呢?少年又是如何巧妙地劝说的呢?
1.请同学们读一读第9~11自然段,认真地读,专心地记,待会儿老师请你来讲这个故事,你可以用上这些词语。
出示:(1)蝉 悠闲 自由安闲;(2)螳螂 拱着身子 举起前爪;(3)黄雀 伸长脖子 正要啄食;(4)侍奉吴王的少年 拿着弹弓 瞄准;(5)不堪设想 隐伏着祸患 恍然大悟
(这儿,通过五组词语,“暗暗”帮助学生记住“螳螂捕蝉”这个故事的梗概,为后面复述课文埋下伏笔。)
2.师领复述课文。(1)学生根据画面,练讲故事,尽可能地用上刚才五组词语。(2)指名讲述故事,师生边听边评。(3)同桌互讲互评。(4)总结:这个故事就叫——“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3.少年通过这一挺有意思的事,要告诉吴王什么呢?请在文中找出直接说明的一句话。
4.“听了少年的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他悟到了什么道理?(板书:恍然大悟)
5.这些道理,是少年直接告诉吴王的吗?(不是,是吴王自己听了故事后自己悟到的。)少年讲这个故事的过程,实际也是在劝。不过,少年的劝与大臣的劝有一点不同。如果说大臣们的劝是“直劝”、“力劝”的话,少年的劝称得上是——智劝、巧劝。(少年的巧劝,“巧”在哪里?请读读课文,3~11小节。)
(寓言的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但也富有变化。教学中抓住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运用比较法进行教学既可帮助学生加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又为揭示寓意做好了铺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