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院式住宅深受人的偏爱,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时期的陕西岐山凤雏村的住宅遗址,根据先秦的文献推断,其院落中的房屋排布已初步显示出家庭内部的等级秩序。而后经过汉代、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及宋代的不断发展,直至明清趋于高度成熟。从地域角度来看,合院式住宅发展出了丰富多样且各具特色的风格类型,如:吉林民居大院、关中民居院落、江浙民居、广州西关民居、云南一颗印住宅等等。其中,北京四合院的形制规整,特点鲜明,堪称传统建筑中的典范。 一 北京四合院的空间格局 1 外部空间 四合院的山墙和后檐墙高而厚,往往不开窗,这使得住宅在外面看来非常封闭。而山墙的造型与外檐装饰又避免了建筑外立面上的简单枯燥,给人一种沉稳厚重的感觉。建筑之间形成的空间便是胡同,元大都时期的胡同有6步(约9.3米),而今胡同的尺寸可谓千差万别,最窄的仅半米多。围墙与胡同的围合尺度使其成为一种特别的邻里空间,街坊邻居在此相遇,互致问候,商贩走街串巷叫卖小商品,这都是旧时胡同空间对人们生活行为方式的影响。 2 院落布局 北京的四合院小到单进院(甚至三合院),大到四、五进院甚至多跨大院,虽然原则上都讲究正厢分明,中轴对称,但规模不一,种类繁多。在此仅以最典型的三进四合院(图1)为例进行分析,因为三进院的形式几乎包含了四合院所有重要的空间布局特点,且与大部分地区相邻两条胡同的间距吻合,长度在50-60米左右。 通常情况下正房坐北朝南,大门开在东南方向,即是所谓的“坎宅巽门”。进入大门向西转则进入狭长的前院,前院的南侧是倒座房,北侧为二门(垂花门)。外来宾客可以在前院停留,也可在倒座房休息,但未经允许不能进入二门内,家里的女性一般也不会出来,正如俗语所说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正是体现了这种封建礼法制度。 当进入二门后便豁然开朗,此时以方正而开阔的内院为中心才是真正的家庭起居空间,北面是正房,东西为厢房,之间穿插游廊。正房的北面是后院以及后罩房(用作女眷卧室或佣人房间),其西北角设有后门。对于一进或二进四合院,正房两侧为较小的耳房,但对于三进或更大的四合院,通常会将东侧的耳房设为过厅,以串联内院与后院。 在此基础上,大户人家还会以跨院的方式横向发展出规模更大的宅邸,有些甚至会建造私家园林,如恭王府、醇王府等等。 3过渡空间 人一进入大门正对的是影壁,两边有屏门,形成灰空间,视线无法进入内部。而在二门处设有影壁,外人仍然无法看到内院的情况,只能在前院活动,这样的空间分割体现了很强的私密性。内院的各屋之间常以抄手游廊连接,廊在四合院中的作用很重要,既可以组织交通流线,遮阳挡雨,而且使得室内外空间相互渗透,可以作为观景休憩的场所。四合院中有很多过渡性空间,不仅具有实用功能,更使其居住环境充满了丰富多变的空间感受。 4 室内空间 室内经常会有丰富多样的内檐装饰,摆放各色家具,而尤其做工精美的多种隔断的运用,不仅起着和好的装饰作用,而且根据使用要求,既可营造隐可营造隐秘的封闭空间,也可以允许视线交流的开敞空间,灵活的调整室内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