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震灾害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的威胁,但是它本身造成的伤害有限,主要的威胁来自在地震作用下房屋建筑的倒塌。为了减少建筑房屋倒塌带来的恶劣影响,加强建筑结构的抗震倒塌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首先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然后对提高建筑结构抗震倒塌能力设计的方法和措施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倒塌能力;解决对策 近几年来,我国频频受到地震自然灾害的影响,从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开始,到2010年的玉树地震,再到最近的鲁甸地震,无一都因建筑结构的倒塌导致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所以在建筑结构设计和建造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抗震倒塌能力已经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尤其是位于地震带的城市。为了减少建筑结构在地震灾害中的倒塌问题,笔者对设计和建造的过程中的系列问题在下文中进行了具体分析。 一、影响建筑结构抗震倒塌能力的因素分析 (一)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 这一类因素指的就是由于人为因素所导致,而且这种由人为失误或者损坏而导致建筑结构发生倒塌的概率要显著高于地震灾害。而且在日常的使用中,这些因素往往无法准确预测,设计人员对此无法获取准确数据,使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面临困境。 (二)建筑工程的质量有待提高 这是导致建筑结构抗震倒塌能力不高的最重要因素。而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就是劣质材料的滥用,所以导致其存在诸多的安全隐患。同时,施工人员未按照施工的标准或者是程序进行施工,也是导致建筑结构发生倒塌的最直接因素。 (三)缺乏对倒塌全过程的有效分析 从目前建筑结构倒塌的现状来看,绝大部分的建筑企业并未对建筑结构发生的原因、过程和产生的结果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对以连续性倒塌为主要目标的建筑结构的倒塌分析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就应该在施工的过程中就应该考虑到有可能发生的倒塌过程进行预测,并重视每一个施工环节。除此之外,对于建筑结构发生倒塌之后因碰撞而发生位移的情况和转动的情况也需要进行预测和分析。 (四)缺乏规范的建筑市场管理 这一问题集中表现为:建筑设计部门的业务素质有限,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建筑结构的设计;同时,部分建设单位并没有遵循招标和投标的规定,存在暗箱操作的现象。另外,施工单位存在非法转包的现象,所以会导致一些不具备施工资格的施工单位参与到工程建筑中,并给建筑工程的施工安全和质量埋下了安全隐患,所以导致建筑结构的倒塌事故频繁发生。 二、提高建筑结构抗震倒塌能力的主要措施 (一)保证建筑结构施工质量 首先,采购人员要严格按照施工的要求选购建筑材料,并在这些材料进入施工现场时进行严格检查,避免因劣质材料而引发建筑倒塌。其次,加强对建筑结构的设计、施工和监理等全过程进行审查,严格遵守建筑工程质量的法律法规,对施工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严格控制。最后,培养施工单位的责任意识,自觉遵守质量技术检测的规章制度,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符合使用要求,全面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倒塌能力,这样是最根本的措施。 (二)做好建筑结构的抗震加强处理 从建筑结构的抗震原理角度来看,因为地震产生的作用和它的结构阻尼为反比例关系,即建筑结构的阻尼越高,那么地震对建筑结构所产生的作用就越小。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上,为了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倒塌能力,在施工的过程中可以在容易发生结构变形的部位安装阻尼器来降低地震产生的作用力。通过采取这种消能减震加强的措施,可以让建筑结构对地震条件下可能发生的形变结构的阻尼增加,从而达到降低垂直和水平地震作用的目标,降低其在地震结构中的损坏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