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在教育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关系到社会的进步,综合国力的提升。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息息相关,是立校之本,关系着高校的生存与发展。2012年出台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加强高校自我评估,健全校内质量保障体系"的要求,为高校开展教学质量评价工作指明了方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健全高校教学评价机制,推动高校的教学改革,全面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对培养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各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学评价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学评价理论也在随之发展。从最初的终结性评价发展到形成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再到发展性评价,评价理论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20世纪后期,著名的教育学家赞可夫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性教育理论,该理论后来与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以及后现代主义理论相结合,形成了发展性教学评价理论[1-4]。 发展性教学评价基于"将促进个体的发展作为教学的中心"而提出,以促进个体的可持续发展为评价目的,以个体综合素质的发展为评价内容,将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选择多个评价主体参与评价,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国内外很多学者对发展性教学评价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如英国的纳托尔和克里夫等人提出发展性教学评价倡导教育评价以发展为本,注重专业发展和个性发展,评价应是开放的[5-6]。吴刚平指出,发展性教学评价作为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的的评价,是以评价对象的过去为基础,以评价对象的现在为评价重点,关注评价对象未来发展的一种评价。何小薇认为发展性教学评价重视评价对象主体性、重视过程,是一种以促进评价对象发展为目的的教学评价。杨学良、蔡莉认为发展性教学评价首先是一种形成性评价,强调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关注教师的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内外研究学者对发展性教学评价的研究可以看出,发展性教学评价最关注的问题是发展,体现以人为本,重视个性发展,注重过程评价,要求在评价体系中有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采用多主体评价,重视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7]。 1高校现行教学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1评价结果没有很好的指导教学 在现行教学评价体系中,重结果轻过程,结果往往用于职称晋升、奖金发放等方面,功利性较强,而绝大部分教授处于评价结果的中间层次,评价结果对他们的影响不深,这就使评价结果难以真正发挥激励、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 1.2评价主体的有效性还需提高 同行、专家、领导有必要作为评价主体之一,但是受工作等条件限制,有时候难以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听课;其次其个人能力、专业等限制也会影响评价的公正性。在学生评教过程中,因受学生对评价重要性的认识不足,评价结果没有及时反馈给学生或评价结果没有有效的指导其选课等等实际原因的影响,学生在评价中存在评价随意、弃评等现象。另外,在教学中,课前和课后的辅导工作也是教学中很重要的环节,同时也花费教师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现行的高校教学评价体系往往仅关注于课堂教学,而缺乏对教师进行的课前或课后的辅导工作的评价。 1.3需进一步完善反馈机制和帮助的长效机制 现行评价体系中,教学评价结果没有有效的反馈,评价结果未能有效的指导教师进行有针对性教学改革,主要表现在:一是反馈未制度化。教学管理者与被评教师之间缺乏制度化的反馈机制,有一定的随机性。二是反馈结果不及时,教师不能及时得到有益于教学需改进的信息;三是反馈信息模糊甚至失真,没有反馈教学中存在不足的细节性信息。在经过这样的教学评价之后,教师并没有获得教学中具体哪些方面不足,应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等细节性信息,难以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使得评价机制流于形式。 2建立新型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 2.1提出框架思路。根据当前高校发展总目标,分析应对教师教学工作提出哪些具体的要求。分析、研究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的主要内容,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态度"、"教学效果""课后辅导"等方面对教师的教学情况、发展潜力等进行评价,提出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的总框架。 2.2编制评价指标和计划。在对发展性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具体的指标体系要合理,要包括被评价对象教学方面的优势和不足等相关因素,帮助被评价者找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教学改革的方向。 2.3根据评价结果,指导教师有针对性的研制并实施教学发展方案。评价者可以根据被评者的实际教学情况,帮助被评者确立教学改革的主题,确定具体的教学改革内容,研究需要采取哪些具体的教学措施和方法,学校还需要创设哪些有利的环境和资源条件,进而形成有很强针对性的教学改革方案,力争"一人一方案"。在教学改革方案后续实施中采用过程评价,重在诊断问题,加强指导,促进发展,指导教师对教学改革方案及时做相应的调整或修改,使评价结果落到实处,收到实效,从而推动教学改革与创新不断向前推进。 2.4对教师的教学改革成果进行相应评价。立足于教师过去的教学实际,考察其在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后,教学效果有哪些实质性进步,学生对教学改革的效果是否认同。撰写改革和创新成果的评价报告,对发展性评价体系成功的方面要进行全面总结、提炼,上升到理论层面,在全校和其他高校中推广经验做法,同时也要认真梳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通过调查访谈等方式,深入分析原因,提出改进建议,更好地带动高校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全面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8]。 3建立高校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的可行性分析 发展性教学评价不仅是一种新的评价理念,更是一种新的评价实践,具有很强的可行性。 3.1具备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发展性评价指标体系具有科学性:第一,标准明确,指标细化;第二,客观科学,制定的各指标的权重,与该指标在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里的地位相一致。第三,内容全面,涵盖了如"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态度"、"教学效果""课后辅导"等教学的主要方面;第四,参与者全面,学生、教师本人、同行、专家和领导都参与教学评价。 3.2评价主体广泛,评价结果综合 发展性教学评价从不同侧面和途径来评价教师的教学情况,然后再做出正确、综合的评价。首先,学生评价。确立学生在评价主体中的主导地位,让全体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教学做出科学、客观、全面的评价。其次,专家、领导评价。专家、领导可以从较高角度上对教师的教学效果给出比较中肯的意见。再次,同行评价。同行老师通过经常性地深入课堂听课,实地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针对自身专业授课特点,为教师提供有可操作性的建议和意见,同时可以弥补专家、领导因自身专业不同对教学评价造成的影响。另外,教师自评。教师授课结束后针对教学实际情况展开自评,从自身授课方式、教学条件、授课学生个体差异等方面入手,一方面可以引导教师很好的反思,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评价带来的偶然性偏差,使评价结果更全面客观,更贴合实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