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农村村镇银行的兴起 村镇银行是新农村建设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产物,旨在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的发展。2006年12月,中国银监会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允许各类资本参与开设农村机构以来,村镇银行已成为农村金融体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07年2月8日,中国首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获南充银监分局批准开业。在监管部门的推动、发起行和当地政府的扶持下,村镇银行快速成立起来并发展。近3年来,每年村镇银行新增数量快速提高。截止2012年末,我国村镇银行数量共计1433家;到2013年3月1日,村镇银行成立六年整,又新增69家,共计1502家。村镇银行已成为农村不可忽视的新型金融机构。 4.农村信用社的改制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改革 随着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农村金融的深化改革,过去农村信用社实行的集体所有制存在严重的产权不清晰、管理不规范的问题日益严重,改革从2003年开始,改革要方向是股份制改革,向农村商业银行转变,目的是明晰产权和改革管理体制。截止2013年3月末,全国已组建农村商业银行352家,农村合作社141家,县市统一法人农村信用合作社1795家。改制后的农村信用社也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金融服务能力。 中国邮政储蓄于2007年3月正式挂牌为中国邮政银行。过去多年来邮政储蓄"只存不贷",将农民的储蓄上交给人行,靠固定利息盈收,造成巨大的农村资金流失。在国有商业银行推出农村金融市场的情况下,邮政银行的成立,由于其网点的广泛分布,极大的促进了城乡二元金融结构的消除。 (二)当前农村金融机构存在的问题 随着农村金融制度的深化改革,新型金融机构的成立,原有机构的改革,作为金融市场上供给的一方,在数量上的发展都在逐渐的适应农村金融发展的需要,但是在金融服务的层次上,针对不同的对象,却一直呈现出供求不平衡、不匹配的局面,各家金融机构在市场竞争中也没有基于市场需求来进行市场定位。 农村信用社虽然按照股份制银行进行了改革,但其在经营上仍停留在过去简单的存贷业务上,贷款的投放限制条件高,没有股份制银行的产品,也没有专门的客户经理服务。 村镇银行成立的数量在增长,但大都基本各自一体,不成规模,在面对市场上不同对象的需求方面,其农村金融的供给在各项产品研发上成本偏高。现实生活中,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背景下,村镇银行将目光锁定在大型银行的客户群体,却提供不了相当的服务水平。 邮政银行成立以来,拥有营业网点37000多个,其中县及县以下农村网点占总数的2/3以上,但邮政银行在业务和产品设计上却一直模仿大型商业银行,而大型商业银行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城市居民。 三、金融机构适配农村金融需求的多层次金融体系完善 (一)大力普及金融知识,让金融需求更加明确 各方金融机构宣传和服务方面的"软成本"的增加,才能使得金融市场上的需求和供给平衡。需普及的金融知识包含支农惠农政策、借贷政策、理财产品的更新等。农民是农村金融需求的主体,他们最切实了解农业生产、生活发展中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只有有力的宣传相关金融知识,农民们才能更好科学的做出决策,更好的享受金融服务。 (二)明确金融需求,找准各方市场定位 针对传统农业的金融需求,农村信用社和邮政银行应在他们网点广泛,储蓄客户扎实的优势基础之上,在农资借贷方面做好贷前需求挖掘和贷后跟踪的服务。对于城镇化带来的农村产业升级引致的金融需求,村镇银行应以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等小微客户作为业务发展主要目标,发挥自身灵活、快捷的优势,在其他金融机构顾不到、看不上的地方提供自己独特的金融服务。 对于农民们储蓄资金理财保值增值的需求这一方面,农村信用社的改制成果并未见效很快,村镇银行规模小和成本高的劣势,他们都不具有这块市场需求的供给能力。邮政银行由于乡镇一级网点的存在,使得其能够以渐进式的发展逐步深入广大农村,利用网点和人员的广泛覆盖,以较低的成本发展客户,了解挖掘客户的金融需求,这样邮政银行在农村理财产品的设计和营销上具有规模和成本优势,而应抓住这样的契机,在完善金融体系的过程中也先尝得这块蛋糕。 当然,农村金融需的动态变化仍在进行中,供给方要以前瞻的视角关注金融需求变动的趋势,使得农村金融供给开放、灵活,农村金融体系多层次、差异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叶美玉.试论传统影响下的农村金融需求[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7). [2]刘芬华.适配农村城镇化进程的最优金融结构理论研究[J].金融教育研究,2004(2). [3]赵昌盛.邮政储蓄如何有效拓展农村理财市场[J].邮政研究,2008(5). [4]顾晓安,李彬彬.差异化农村金融体系构建[J].上海金融,200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