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和能力特性要求,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面向新兴电子信息产业的生产、服务类企业的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岗位,从事智能家居、数字楼宇、安防监控等智能工程项目的设备安装、调试,电子产品设计、工程实施与维护等工作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即“会设计、精应用、能创新、高素质、有发展”的应用电子技术专门人才,如图3所示,确定“强调技术、注重技能、鼓励创新、兼顾人文、综合发展”的培养思路[5],构建高职生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融合的系列课程体系,如图4所示。以高职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和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为目标,将高职教育的课程划分为通识课程、职业技术技能课程、职业素质课程和职业能力拓展课程四个校内主体课程模块,并与校内校外课外实践活动模块共同构成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在课程的构建和开发上要注意系列化、系统化,应包括职业习惯教育、职业创新意识、职业成本与安全意识、团队合作、敬业精神、沟通能力、法制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人文美学教育、礼仪素质等课程,同时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学内容,制订行之有效的校企合作制度,将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以促进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融合。 图3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示意图 图4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一)企业经历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的关键,一支具有企业经历丰富、能够彰显企业元素的师资队伍的建设尤为重要。建立高职教师轮训制度,完善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事业单位实践制度,并推动学校与企业共同培训教师,同时应加强承担专业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任务的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完善行业企业人才到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的相关政策。这样的师资队伍建设,有助于使高职教师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即落实课程目标、教学大纲、使用专业术语、因材施教等;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方法;良好的社交能力,即沟通能力、营造奋发向上的学习氛围、确保遵守规章制度;良好的个人能力,即同事间接受和提供反馈信息、对自己优缺点的反省能力和良好的课堂组织能力,即组织安排好学生、了解企业流程(车间)、兼顾企业培训内容;并能够有效促进知识转化,即介绍知识转化、帮助学生准备考试、进行学习成绩检查等。 (二)行之有效的校企合作 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在学习中适应实际工作情景,在掌握未来就业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养成积极的工作态度、高尚的职业情操,做好今后的就业准备,顺利地走向社会,实现由学生向职业人的完美过渡。学校和企业深度合作,共建“校中厂”和“厂中校”,将学校教学内容与企业培训内容的有效衔接,校企组织工作协调一致,定期沟通,学校参与企业培训,从而使学生感受到的是贴近职业岗位的教学环境,使用的是与生产一线相接轨的实训设备,这种身临其境的氛围,会对学生人生观、职业观的形成具有直接影响,并促进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地全面提高。学生通过体验企业岗位的真实性、复杂性,经历真实的岗位、真实的身份、真实的环境、真实的感受,让学生在顶岗实习中领悟出职业精神在职业活动中的真谛。 (三)实用合理的教学内容 以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归纳出岗位职业活动中职业精神的构成要素,将职业精神养成落实到校企共同设计、共同实施、共同评价的专业课程教学中。在课程教学、项目实训中精心设计培养内容,尤其要注重提高职业知识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的有机融合。同时,还要在学习过程中嵌入隐性教育,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多种形式的职业活动,培养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 (四)日渐融合的校企文化 营造体现企业元素的校内职业文化,有助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理想与职业归属感的培养。提升校内职业文化对职业精神养成的影响力,推进优秀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将绿色节能、循环经济、生态环保等先进理念融入教育全过程。利用学校校史馆、图书馆、档案馆等,发挥校企合作、产教研融合典型案例的文化育人作用。围绕传播职业精神组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弘扬以德为先、追求技艺、重视传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五)基于能力的评价考核 对大学生实施创业教育,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职业意识与向往,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与准备[6]。高等职业教育应重视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专业课程考核要按照能力型人才培养目标,在深入研究课程结构体系的基础上,对考核观念、内容、形式、评价等方面进行系列改革,通过教学做一体的专业课程过程化考核实施,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的协调发展和个性化的学习需要。通过增强考核的自主性、实践性与探究性,以人为本,实现教学评价方式的根本转变,充分发挥考试在教学和人才培养中的教育、引导和导向作用,体现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创造性。并尝试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反馈机制,及时指出课程考核中出现的问题和评价偏差,以保证课程实施的科学合理,不断提高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的成效。 五、结束语 学生的就业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具备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融合度,其越高,获得成功的概率就越大。从学生个人的职业发展角度来看,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才能在职场开辟出属于自己的天地,从而提升就业竞争力,成为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所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7]。 【参考文献】 [1]吴晶,刘亦湛.习近平:加快发展职业教育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6/23/c_1111276223.htm.,2014-4-26. [2]编者.让职业精神注入学生的灵魂[N].人民政协报,2014-07-23. [3]张翔云,胡振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量化评价方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56-58. [4]王红岩.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策略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2):130-132. [5]董刚,邹吉权.高职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标准及途径研究[J].职教论坛,2014(15):4-7. [6]钱宗霞.浅析三螺旋视域下高校创业教育的创新模式[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38-42. [7]董刚,杨理连.高职教育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2(9):91-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