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2.2人行道宽度不足 华凤校区的人行道宽度主要集中于2—2.5米之间,在教学楼下的鼎新东路上的人行道不足最明显,高峰期上道路也变成了人行道。 2.3.2.3路边停车比例大,停车管理不善 校区内主要以路边停车为主,像鼎新东路、同心路、鼎新大道和五环大道等,路边常常是临时停车点,占用大量机动车道,更有甚者占用人行道。机动和非机动混停且无序,同时停车的随意性和时间无限制性,以及校外车辆在校内停车缺乏管理性。 2.3.2.4停车设施简陋,协调性差 停车设施仅为一些简单的标线,自行车与电动车停车缺乏安全铁杆,常有盗车事件,由于混停导致有些机动车开车困难,协调性差,影响校园形象。 2.3.2.5个人的交通意识和素质有待提高 一些行人和司机没有很强的交通意识,出现强势群体压制弱势群体,相互干扰。 3 优化策略 3.1动态交通 3.1.1采取步行优先空间[5] 步行者优先是建立在校园的几个人流高峰期上,对华凤校区内在早上、中午、晚上的几个时间段可采取步行者优先原则。同时利用一些景观小品和交通标志物来进行适当的人车分流。道路系统层次化设计,合理实现步行优先,校园中主要的机动车交通和停车则组织安排在人流比较集中的核心区以外乃至整个校园的外围地块[6]。校内交通总体上,机动车要让非机动车,非机动车要让行人。 3.1.2加强对重要交通节点的管制 在华凤校区内的一期大门、一期中门和二期中门等重要交通节点上增加一定的交通标志物和协调工作人员,调节人车分流,禁止在交通节点上进行其他活动和禁止停车,校园中不同区域的交通组织原则[6]。 3.1.3建立禁止机动车通行的步行道 在同心路段上设置禁止车通行的铁柱,建立一个禁止机动车通行的步行道,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建议在鼎新东路与梓州路交叉口以东北段也建立一个步行道,使之与同心路上的步行道相对应,同时加强支路与步行道的结合,形成局部循环步行道,协调人流与车流。 3.1.4充分发挥支路的作用 要想建立完备的路网系统,提升路网体系就必须重视支路的作用[7]。在校内应该减少鼎新东道东北段上的机动车,甚至开发为步行道,是机动车绕行梓州路,充分发挥 韶华路和滨河路的支路作用。 3.2静态交通 3.2.1完善停车场管理制度 合理利用公共空间,在公共空间协调好两种用途。采取一定的收费管理措施[4],在行政大楼前的同心路段、五环大道、鼎新东路上的随意停车和乱放的车辆给予一定的惩罚,同时对外来的停车进行限时收费,加强管理。 3.2.2协调人车分流,建立慢行交通系统[1] 合理利用景观节点,使之成为疏导校园交通标志物。在几个重要的交通节点,在人流高峰期阶段应该设置禁止机动车通行比如早7:00—8:00中午11:00—12:00下午的5:00—6:00。同时对校内道路限制在15km∕h,局部地段可以放宽限制。 3.2.3设置允许路边停车的路段、方式、环境要求 立足路外停车的原则,在路边的停车应该以倾斜式为主,平行、垂直为辅,停车方向应该与道路行走方向相同。在校内限制在鼎新东路、五环大道等的路边停车,具体道路环境要求见表1[3] 3.2.4对停车进行分类集中管理[8] 设置一定场所对停车进行分类管理,派专人进行管理对停车的混乱无序性、时间无限性、停放随意性加以控制。校内可在崇文广场和同心路局部地段设置机动车停放点,适当利用小广场,将园林绿化空间和公共停车空间结合。同时在鼎新大道上设置非机动车停放点。 3.2.5协调发展校内外交通 首先重点完善校内,在重要交通节点设置必要的基本交通设施;其次完善校外几个重要交通节点的交通设施像一期中门外,着眼于未来有条件可以修一些天桥的地下通道。 3.2.6加强交通法规宣传,提高校内人员交通意识 利用学校广播媒体等手段加强交通法规宣传,在校内可在食堂门口、教学楼门口、校门口等人流量大的地方设点宣传,提高交通意识,构建和谐校园。 以上便是对西华师范大学华凤校区校园交通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一些对应的措施。随着华风镇和西华师大、南充一中等的相互影响,其周边的发展将会越来越好,将会向第二个市中心发展。高等学校道路系统的规划研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9],从长远规划来看,在校内和校园周边的一些重要交通地段完善必要的交通设施,充足的发展预期,使校内交通和校外交通实现更好的结合,以便改善交通状况。希望对西华师大的校园交通有所帮助,同时对其他高校校园交通的改善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黄平,郁朝鸣,马立,刘俊.大学校园交通规划与设计方法研究——以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为例[J].交通与运输.2006(B12):15—18. [2] 陶郅,龚岳.大学校园的步行模式研究[J]. 城市规划. 2002(10):55—57. [3] 孙建军,阎昌文.浅析同济大学交通[J]. 山西建筑. 2008(23):39—40. [4] 罗丙军.大学校园道路交通系统优化研究[D]重庆:重庆交通大学,2009:1—51. [5] 邹庆.大学校园道路交通组织与规划研究[D]镇江:江苏大学,2007:1—45. [6] 徐成杰,刘泱.我国大学校园道路交通问题初探[J].山西建筑.2006,32(21):108—109 [7] 蔡军.论支路的重要作用--对《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的深入理解[J].城市规划.2005(3): 84—88. [8] 林臻.机动化背景下我国大学校园交通的优化策略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7:1—134 [9] 王建国.从城市设计角度看大学校园规划[J].城市规划.2002(5):1l一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