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针对目前国内金融类高校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远不能满足金融行业需求的现状,以金融工程专业《统计建模分析》课程教学为实证,提出了创新性基于个体发展需求的互动讨论教学模式,以及结合编程语言对金融数据建模的金融信息技术能力训练方法,并应用于实际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金融信息技术 能力训练 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3(a)-0048-03 近几年来,国内在金融教学上所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随着经济与金融的快速发展,以及上海加紧打造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金融机构对高质量金融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这对金融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果仍然坚持原有的教学理念,是不能适应新时期发展需要的。认清当前金融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成为了国内金融教学改革的重点。 国内金融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1]:一是教学思想、观念落后。二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过于简单。三是课程设置滞后,不能反映经济发展的前沿问题。四是教程内容陈旧,重复现象严重。目前国内已经有不少关于如何培养基于社会需求的金融人才教学改革的研究。 刘磊[2]认为我国的金融专业首先应该树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培养目标,第二是应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课程设置,第三是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四是建立能培养学生较高综合素质的考核机制。夏春艳、宋万生[3]针对目前金融学科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我国金融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面临的最迫切的任务是实施有效教学,重视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培养出时代需要的新型应用型人才。黄军勇[4]通过对金融专业的教学模式的现状分析,建议在金融专业教学改革中引入通过举办专业技能比赛模式、“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模式、创建信息平台加强信息交流模式、完善课程、教材改革模式和加强以科研促教学模式等几种模式。邵宇[5]从重点大学金融专业教学改革和教学实践的角度,明确深化重点院校金融专业教学改革的定位问题和主要方向,然后在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方面提出一个轮廓和一些新的思路供广大同行探讨。 综上所述,国内相关文献针对培养金融IT复合型人才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还有一些空白,本文从一线教师的角度,提出创新的教学模式和训练方法,并加以实证分析。 1 基于个体发展需求的互动讨论教学模式 因为地域和行业优势,上海金融学院的历年招生分数线都较高。本地生源达到一本线,而外地生源在重点一本线30分以上,这些学生对知识的渴求非常强烈,他们希望能够学到一些金融实务的知识和理论,掌握金融数据分析的技术,能够根据分析结果正确解释金融经济事件,而国内大多数金融经济类高校,专业培养计划中虽然课程名称都不相同,但是课程内容有很多交集。 针对此事实,从08级《统计建模分析》课程开始,第一次和第二次的课时,全部用来互动讨论,给每位学生1min的时间,描述自己在头2年的大学生活所学到的金融类知识,自己所感兴趣的方向,以及想要在本课程中学到什么样的技能。在每位学生发言之后,花费3min时间,面向全班学生,根据此学生的发言内容,解释他们对现状的困惑,以及数据分析、信息技术在金融实务中所处的何种地位。 在第二次课结束的时候,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对本学期要讲授的内容做一定程度的调整,务必做到不与其他金融数量分析类课程内容重复,并且每年加入最新的数据分析方法与实证内容,比如用非线性方法预测ACD高频数据模型,预测交易时间发生点等等,保证学生有较高的学习热情。 在课程过2/3时候,同样花费2次课进行互动问答,要求学生针对本课程学习过程,结合当下的金融经济事件和现象,对教师提出比较有思想深度的有关金融建模分析与IT实现的问题,教师对所提问题的质量打分做为成绩参考,同时,面向全班对每个学生的问题做即时解答与讨论。通过这种头脑风暴式的教学模式,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想进行了比较完美的展现与碰撞,往往能有一些火花出现。 2 结合编程语言对金融数据建模的训练方法 国内金融类院校,大多数注重学生的数理金融的能力,课程内容聚焦于数学公式的推导,金融数据的数学建模,而对模型的实现方面,鉴于教师的专业方向,一般只是采用EVIEWS、SPSS、SAS等统计软件导入数据,生成结果的实验方式。但是,因为金融模型的多样性,金融数据的复杂性和随机性,现有的统计软件内嵌的模型,往往是不能正确拟合现实中的金融数据和得到合适的预测结果。 所以,在授课过程中,从10级金融工程专业学生开始,加入编程训练的教学环节,让学生使用VB语言,根据统计分析的理论与数学公式,编程实现季节调整模型的BP滤波、最小二乘回归、ARMA预测等统计分析算法,并与EVIEW生成的结果相对照。
学生在使用VB编程实现金融模型的初期是比较不适应的,但是随着找到的资料和视野的开阔,学生们越来越感受到金融信息技术能给他们带来的成就感和未来就业的好处,面对教师布置的任务,从抵触到投入较大的热情和精力,完成了一次又一次从金融人才到金融IT人才的蜕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