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低成本制造业大国的竞争优势正在逐步丧失,而在技术、服务等方面又与发达国家有相当差距。面对这些挑战,制造业升级势在必行,主要路径有二:通过供应链变革,从最低成本国蜕变为最佳成本国;实施工业4.0战略,从制造走向智造。
近年来,“新常态”已成为经济最热关键词。原先以出口和投资为导向的经济增长方式将转向内需消费为主;以第二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要向第三产业为主的“服务化时代”过渡。这样的环境下,制造业的重要性看似在被削弱。然而,纵观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制造业对经济增长的阶段性贡献下降是一个普遍而必然的结果。这并不意味着制造业在大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被撼动。例如美国政府近期就宣布要复兴美国制造业,将“美国制造”带回美国。奥巴马政府已经意识到制造业对创新和就业的重要贡献。
与服务业占统治地位的美国相比,制造业对经济的意义更加重要。2013年制造业占GDP比重将近30%,制造业整体收入达9万亿元,2008年至2013年间的年均复合增速达16%(见图1)。此外,制造业为全社会提供1亿多个工作岗位,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撑之一。无论是从经济角度还是从社会保障和就业角度,制造业对经济依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面对经济转型带来的挑战,我们更要关注制造业的未来。
制造业传统竞争优势渐失
近期推出的BCG全球制造业指数研究将出口排名世界前25位经济体的制造业成本进行了量化比较。报告选取了工人工资水平、劳动生产率、能源成本、汇率水平作为决定制造业成本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研究显示,作为低成本制造业大国的竞争优势正在逐步丧失,主要面临的挑战有以下几个方面:
劳动力成本上升。劳动力总量大、成本低曾是制造业的突出比较优势,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人口红利消殆尽,这一优势在不断流失。据预测,到2015年劳动力总量达到峰值,之后将慢慢下降。同时,在15-35岁的人口群体中,农村人口占比在不断减少,而城镇年轻劳动力对收入的期望在不断提高。此外,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也在不断加剧。按照联合国的标准,65岁以上的人口比率超过总人口的7%,就被称为“老龄化社会”,而超过14%就被称为“老龄社会”。而在2005年达到了7.6%,实际上在2001年就已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近年来出现的东南沿海中小型制造企业“用工荒”已经凸显出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问题。
工资水平的飙升也是劳动成本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BCG全球制造业指数研究显示,2004年,工人经生产效率调整后工资不到同时期美国工人平均工资的1/4,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十分明显。然而在10年内,工人的平均工资飙升近三倍,而同期美国工人的工资只上涨了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