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工程概况
2009年10月17日上午10点,平阳隧道右洞掌子面YK39+391拱顶发生突泥地质灾害,涌出的黄泥和风化石从YK39+391向大里程方向推至YK39+630(239m),YK39+630~+750(120m)段的路面被溢出的泥浆(均厚5cm~30cm)覆盖;向小里程方向推至YK39+295(96m),被该处的二衬台车和装载机挡住,同时小里程方向的3#行车横洞也被突泥淤满,但未向左洞溢出。预估总突泥量约4万方,突泥灾害影响范围约455m。
2突泥涌水原因
突泥涌水发生的地段位于平阳盖向斜核部,处于两层水平岩溶管道富水区,隧道顶部岩溶发育,与地表岩溶洼地、落水洞相连通,在静水压力和长期浸润软化下,拱顶上方形成了强径流的岩溶破碎带,由于掌子面拱部的溶腔不断扩大,顶部的岩溶破碎带逐渐失稳,在自重的影响下发生了垮塌,是导致隧道发生突泥灾害的原因。
3处治范围
突泥涌水处治范围为YK39+319.6~YK39+460,总长140.4m。共分三段进行处治,对YK39+319.6~+360.8段为70+45cm双层钢筋砼衬砌;YK39+360.8~YK39+405段为70+45cm双层钢筋砼衬砌;但填充物发育的坍塌段YK39+384~YK39+405段采用Φ127*8mm大管棚预注浆作为超前支护措施;YK39+405~YK39++460段由于突泥影响导致隧道二次衬砌开裂,该段拆除原二衬素混凝土衬砌,重新施做钢筋混凝土二衬。
4总体处治原则
采用:“堵排结合,注意环境保护,避免次生灾害”的设计原则进行处治。
1)进行YK39+379~YK39+415段Φ127mm超前大管棚的施工,拆除套拱部位的衬砌,施作临时套拱,然后施作管棚并注浆加固溶洞充填物;在施工管棚的同时,及时对YK39+319.6~+360.8加宽段的初支拆除,扩挖后重新支护,并施做仰拱、一衬及二衬,并对YK39+460向小里程方向的围岩进行径向注浆加固,拆除此段的二衬,施做仰拱,绑扎此段的衬砌钢筋;
2)待管棚施工完成后,对YK39+360.8~YK39+405段进行开挖支护,径向注浆完毕后,施工仰拱、一衬及二衬砼;
3)待溶洞段顺利贯通后再浇筑YK39+405-YK39+460段的二衬及3#车行横洞及溶洞段的路面、电缆沟及边沟等附属工程。
5超前跟管管棚施工
超前大管棚采用Φ127mm,壁厚8mm无缝跟管管棚,钢管长度36m,环向间距35cm,共57根,总长度为2052m;外插角为5°,断面呈180°辐射坍塌体,钢管材质为R780钢管。钢管内安装钢筋笼,注入M30水泥砂浆充填。
管棚注浆过程中,钢管按照设计要求钻好注浆孔,但露出开挖线以外的部分不能钻孔。施工前,不得提前将所有的管棚全部钻好注浆孔,边跟管,边根据现场情况,确定是接有孔的钢管还是无孔的钢管。技术人员必须全过程监控。管棚施打完毕后,按设计要求,放入钢筋笼。管棚的端头封死,在管棚端头的上端焊一个注浆阀门管,所有的注浆从注浆阀门管注入。注浆材料采用M30水泥砂浆。注浆压力达到设计的压力值和压力时间后,关上注浆阀门,拔开注浆管,继续下一根管棚的注浆。管棚注浆随着管棚施打的过程同步进行,管棚注浆量尽量多注,注的越多,以后开挖时就更安全。
6突泥坍塌段开挖及支护
6.1采用三台阶法开挖并预留核心土
6.2开挖工序说明
1)(1)利用上一循环架立的钢架施作隧道侧壁Ф32超前自进式锚杆。(2)人工开挖①部及整修。(3)施作①部初期支护,即初喷4cm厚混凝土,架立I22b工字钢拱架并在基础垫设型钢大拱脚。(4)施作锁脚锚杆后复喷混凝土至设计厚度;
2)(1)在滞后于①部约3m距离后机械开挖②部,并在该部位核心土上打入一定数量的螺纹钢筋(视核心土稳定情况而定)。(2)人工开挖③部及整修,初喷4cm厚混凝土。(3)接长型钢钢架,基础垫设型钢并设锁脚锚杆。(4)复喷混凝土至设计厚度;
3)(1)在滞后于②部约3m距离后,机械开挖④部,并在该部位核心土上打入一定数量的螺纹钢筋(视核心土稳定情况而定)。(2)人工开挖⑤部及整修,初喷4cm厚混凝土。(3)接长型钢钢架,钢架基础垫设型钢并设锁脚锚杆。(4)复喷混凝土至设计厚度;
4)在滞后于④部约3m距离后,机械开挖⑥部;
5)开挖隧底剩余部分⑦部(仰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