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的工业发展往往是以更大的污染为代价,污染增长往往超出工业增长的速度。例如,由于地理位置相邻,安徽承接了来自浙江、江苏、上海等地的大量产业转移。2012年安徽的工业增加值是8025.84亿元,浙江是15338.02亿元,浙江是安徽的近两倍,但当年浙江工业废气排放量是安徽的80.8%,固体废物排放量也只有安徽的37.7%⑤。青海省2012年工业增加值只有895.89亿元,仅占到全国的0.45%,但其固体废物的排放量占到全国的3.82%,其中危险废物排放量占全国的11.7%⑥。从我国国情出发,经济发展梯度“东高西低”,自然地理梯度“西高东低”,产业由东向西转移,但要素、人口密集的东部发达地区却处于重要水系的下游,伴随产业转移而带来的污染转移和扩散,如果处理不当,其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破坏效应极有可能被放大。这给我国现阶段的生态保护和治理带来了新的压力。要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背景下,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统一,至少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思考治理的途径: 1.站在国家高度,《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已经颁布,关键在于贯彻落实。工业产业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转移,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并在巨大区域差异作用下的一种必然现象。但产业的区域转移和生产力的空间布局调整要严格执行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区域的划分,充分考虑开发的秩序、强度,实现人口、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 2.站在地区发展的角度,要“从全局看局部,发现局部成功的整体价值”[4]。中西部地区发展工业经济和承接产业转移,是本地区发展战略的需要,但也要充分考虑本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潜力;东部发达地区也不能简单地将“落后产能”一转了之,而应在转出产业的同时,充分考虑流域等自然地理因素,在与其他相关联地区在形成产业转移的对接时,也力争形成生态保护上的协调。 3.从产业发展自身来看,工业产业特别是重化工业是国民经济必不可少的,产业转移对于调整生产力布局和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有着无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因此对于现阶段的产业转移以及随之而来的污染转移,积极的态度应是发展和治理相结合[5]。工业产业在转移的过程中,位置选择要充分考虑人口、交通、生态的因素,同时污染治理的资金、人力、物力要有充分保证,环境规制的标准要严格、科学并保证执行到位。 4.从人的因素来看,要积极引导公众的有序参与。污染治理需要公众积极参与,但参与要有序,要引导公众增强对于工业发展和污染治理的科学认识,努力形成社会共识,使公众能够以更加理性和积极的态度参与到工业污染的治理中,同时加强生态保护基础设施的建设,真正保护公众的生态权益,最终使产业转移所带来的污染转移在社会大众的关注下得到有效治理。 【参考文献】 [1]陈耀,陈钰.我国工业布局调整与产业转移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2011,(10):38-47. [2]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14)[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4. [3]杜传忠,刘英基.区际产业分工与产业转移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4]徐根兴.地区战略的科学定位与有效执行[N].学习时报,2014-09-29. [5]马晓钰,郭莹莹,李强谊.我国经济结构变动对环境污染的影响[J].商业研究,2013,(4):57-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