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构建了地级市工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了286个地级市工业竞争力水平,研究了经济区的工业竞争力水平和空间格局特征。并尝试将集聚和外部联系作为空间要素引入生产函数模型,探讨不同的工业发展水平下,综合技术、资本、劳动力和空间各投入要素的贡献程度。研究表明:①经济区工业竞争力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东部沿海经济区、南部沿海经济区、北部沿海经济区、东北经济区、长江中游经济区、黄河中游经济区、西北经济区、西南经济区,各经济区各具独特的空间格局特征。②把空间要素引入生产函数模型是可行的,并验证了空间要素对产出具有重要影响,但对于不同的工业发展水平的贡献强度存在差异。③随着工业水平的提高,要素贡献程度的趋势分别是:综合技术先增大后减小,劳动力持续减弱,资本稳步增大,空间要素则先减小后增大。④在现有工业投入结构下,强和弱等级城市具有明显的投入规模报酬递增,而较强和较弱等级没有明显的投入规模报酬递增。 关键词:工业竞争力;空间格局;投入产出分析;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八大经济区; 1、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下,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之间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逐渐转变为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竞争,经济区成为全球竞争的主要空间单元。经济区空间结构是经济发展战略和国土开发与整治的重要依据,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讨经济区整体经济空间结构的格局、演化规律以及空间扩展模式,而很少关注经济区之间和内部工业发展竞争力的空间差异及结构,缺乏区域视角的工业化空间异质性分析框架,而这种竞争力差异及形成的空间结构在区域一体化趋势下就显得尤为重要。 工业竞争力是竞争主体在市场竞争过程中逐步形成并表现出来的多方面因素和综合实力,其测度的核心和关键因素是指导思想和评价模型或指标体系的构建。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工业竞争力评价,如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工业报告通过某一国家的人均制造业增加值、人均制成品出口额、制造业增加值中高技术产品的比重、制成品出口额中高技术产品的比重确定各国家的工业竞争力指数,来衡量某一个国家的工业竞争力;荷兰格林根大学通过对一个特定地区与其他地区在相对价格水平、分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及全要素劳动生产率等方面进行比较来揭示该地区工业与国内外其他地区的差距;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的国际竞争力理论以市场经济理论为依据,运用系统科学的统计手段,包括决定经济运行的各种客观因素和体制、管理、政策及价值观念等244项计量指标的科学评价体系;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认为,一个国家某产业的竞争优势由生产要素,国内需求,支撑产业和相关产业,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这4个方面的因素所决定,还与机遇和政府作用相关。 国内比较有影响力的工业竞争力评价如武义青、聂辰席等的工业竞争优势和规模优势法,认为工业竞争力集中体现为该竞争主体的产品(或劳务)所占市场份额的大小及持续扩张的能力;魏后凯等认为地区工业竞争力决定于单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及其群体优势,并主要体现在市场影响力、工业增长力、资源配置力、结构转换力和工业创新力上,在计算地区工业竞争力系数时,采用了简单几何平均的方法;千庆兰等通过规模竞争力、市场竞争力、效益竞争力、成长竞争力、结构竞争力和创新竞争力6方面来评价各省级制造业综合竞争力。吴玉鸣构建包括工业经济实力、经济绩效、政府竞争力、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能力、人力资源、产品竞争力、市场化程度、资源组织供给能力、管理能力和环境状况方面的指标体系,对各省工业竞争实力进行综合评价。国内外这些工业竞争力体系是测度我国工业竞争力水平的重要依据,但目前有些工业竞争力评价照搬国家竞争力的评价方法,忽视国情;有些指标单一,特别是忽视政府和生态环境的支撑作用,难以全面反映区域工业竞争力的实际状况;研究尺度主要集中于省级单元和地级市单元;有些选择指标过多存在自相关和计算方法过于繁琐等问题。 投入产出分析,是工业竞争力形成的重要分析方法,也是指导工业生产要素投入的重要依据。柯布—道格拉斯把影响产出的投入要素分为资本、劳动力和生产效率,并构建生产函数模型用于分析各投入要素与产出的关系,对于要素投入数量、结构和顺序等生产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最常用的分析投入产出的经济模型。但是该模型忽视地理空间因素对经济产出的影响作用,实际上空间因素对于需求与供给、生产组织、效率和成本收益等方面具有重大作用。集聚是世界范围内由来已久的普遍经济活动现象,产业的空间集聚是经济活动最突出的地理特征,以此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经济网络的不断发展,外部经济联系对区域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强,企业在区位选择时甚至考虑外部联系的地位放得比集聚因素还重要,集聚和外部联系已成为地理空间最重要的两大要素。 基于此,本文构建一个全面的、科学的地级市工业竞争力评价体系,以期准确测度各城市工业竞争力,并以经济区的视角分析经济区工业竞争力内部差异特征及空间格局。尝试将空间集聚和空间外部联系方面作为空间要素对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进行修正,用于探讨地理空间要素在不同的工业发展水平下的影响程度,并探讨不同的工业发展水平,综合技术、资本和劳动力各要素的贡献程度,为我国经济区工业发展,工业的要素投入结构及经济区工业发展规划的战略部署提供决策依据。 2、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构建地级市工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依据人地关系系统理论,按照全面性、系统性、科学性、动态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并参考国内外工业竞争评价方法的基础上,从工业规模、工业效益、工业活力、基础设施和环境竞争力5大方面,20个二级指标构建了地级市工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2.2主成分综合评价方法 由于指标数量较多,且诸多信息带有交叉性,各指标间可能存在相互关联,不宜直接进行影响因素的综合测度,需对原始数据进行必要信息筛选和一级指标重组,故采用因子分析对数据进行简化和概括。 根据建立的指标体系收集处理相关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KMO测定和巴特利球形(Bartlett)检验,其中KMO值为0.805,巴特利球形检验的显著性水平为0,因此认为比较适宜因子分析。选取累计贡献率为85%因子的作为主成分,再把主成分的贡献率和各样本在该主成分上的载荷进行加权求和,得到各地级市工业竞争力得分。依据地级市工业竞争力的综合得分的数据特点和意义划分为4个等级:0.5以上为强等级竞争力,0~0.5为较强等级竞争力,-0.5~0为较弱等级竞争力,小于-0.5为弱等级竞争力。 2.3修正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表示为:Y=ALαKβ(1)引入空间集聚和空间的外部联系要素,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修正后的模型为:Y=ALαKβ(C1C2)γ(2)式中:Y是工业总产值(万元);A是综合技术水平(无量纲);L是投入的劳动力数(人);K是投入的资本(万元);C1为集聚系数,C1=经济规模总量/单位面积(万元/km2);C2为外部联系系数,C2=货物运量×客运总量(万吨×万人次);α、β、γ分别是劳动力、资本、空间要素产出的弹性系数。按照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规定,A越大表明此时的生产综合技术水平贡献越大,α、β、γ越大表明此时增加对应的要素投入,产出弹性越大,效益越高。当α+β+γ>1,产出有明显的规模报酬递增;当α+β+γ=1,产出是规模报酬不变;当α+β+γ<1,产出没有明显的规模报酬递增。因为空间集聚效应在以地级市的市辖区尺度上才很显著,所以本文选择市辖区为研究单元,不包括地级市所管辖的县级市和县。 2.4标准差 本文用于测度经济区工业水平的整体差异程度,数学公式表示为:σ=Σi=1n(-x-xi)2/n(3)式中:σ为标准差;xi为地域单元工业竞争力得分;-x=(x1+x2+…+xn)/n,为经济区工业竞争力平均得分;n为地域单元个数。 2.5研究单元和数据来源 研究单元采取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5年发布的《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和政策》报告中提出的八大经济区,其划分是在原来四大板块的基础上,根据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特点进一步划分得来,具体方案为:东北板块即东北经济区(黑、吉、辽);东部板块划分为北部沿海经济区(冀、京、津、鲁)、东部沿海经济区(苏、沪、浙)、南部沿海经济区(闽、粤、琼);中部板块划分为黄河中游经济区(晋、陕、蒙、豫)、长江中游经济区(鄂、湘、赣、皖);西部板块划分为西北经济区(新、藏、青、甘、宁)、西南经济区(川、渝、云、贵、桂)。 以地级及以上城市作为样本,拉萨市数据缺失较多,不参与城市工业竞争力评价,总计286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