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管理指的是对原始物料和机器设备的购置工作。除了产品设计的制约,采购人员是否施行绿色购买行为也是影响环境绩效的重要因素。其一,企业是否转变“低成本战略”,适当提高购买成本,采购具有同样功能、可替代性的清洁性材料。其二,购进大型设备时要考虑设备环境达标率、能源利用率,是否容易产生残次品、噪声源,避免带来二次污染。其三,还需审核设备的更新速度是否过快,生命周期缩短会造成弃置处理成本的增加,带来环境影响。因此,规范企业绿色采购管理,是保障生态投入的关键所在。 3.清洁生产阶段 生产作业是实现产品增值的主要阶段,在该阶段下,除了传统的污染物数值监控、“三废”处理外,也应重视工艺技术和专业分工的影响。笔者认为,高效分工管理,可以降低不必要的损耗,产生增值效应,提升环境绩效。此外,企业是否安装或引入环保工艺,譬如在易产生废水环节安装二次水净化系统,在易产生不同固体废弃物的不同阶段安置清洁处理装置、压缩搅碎装置等,避免污染物统一处理所带来的二次危害。这样,使得生产阶段的环境绩效评价侧重于如何分阶段地实施环境治理,也利于后期环境管理工作的展开。 4.绿色营销阶段 销售环节是产品实现价值转化的最终环节,是企业产生盈利的直接表现。从绿色营销的角度出发,环境绩效评价的着眼点应放在产品包装、储存容器和运输方式上。第一,企业是否选择环保可降解的包装材料,或者是否推出可循环使用的产品包装。第二,企业产品的短暂性物资存储要求应符合国家规范,特别是易挥发、燃点低的化学品,采用先进的储存技术和容器设备,减少环境安全隐患。第三,对于工业残次品、磨损产品、已售的废旧回收件等,企业能否通过分类处理,实现循环利用和二次销售的双重效应,最终降低环境污染的影响。 (二)外部价值链环境绩效评价内容 1.上游供应商 企业通过内部价值链的绿色采购阶段与外部价值链上的供应商进行衔接,上游企业所提供的原材料、能源物资和机器设备是否符合环境标准,对企业日后的环境成本投入、环境绩效水平有直接影响。首先,根据所供应的原材料、半成品的环境达标度,以及大型设备的安全性和实用性,对供应商企业的环境资质进行等级评定。定期剔除不合格企业,形成良好的供应商平台,保障原材料来源的生态可持续性,加强源头环境管理工作。其次,发挥企业作为需求方对上游供应商企业的约束作用。企业应减少环境敏感型、不可再生型等原料能源的投入使用,转而扩大环保材料的需求空间,促进绿色消费市场逐渐形成,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供应量。 2.下游分销商 企业通过内部价值链的绿色营销阶段与外部价值链下游分销商(个人)进行衔接。产品的生命周期并非止于销售,在后续的使用、消耗、磨损至最后废弃阶段,都有可能产生环境污染,引发环境治理成本,因此,企业环境绩效评价要拉长战线。首先,在选择分销商时要保证备选企业采取绿色营销方法,在绿色物流、绿色展销上达到规范作业。其次,在考核企业是否承担售后的环境责任时,可以与下游分销商展开循环利用的合作工程,对废旧产品、零部件实行二次回收,分类利用,减少环境处置成本。同时,下游厂商或个人对绿色消费品的增长需求,也能够规范企业自身在选材环节和生产环节的环保标准,实行绿色经济的发展模式,对企业环境绩效能起到监督作用。 由此可见,企业外部价值链的上、下游企业分别与内部价值链在绿色采购、绿色营销环节对应衔接,二者与企业内部价值链形成共生关系,构成价值链环境绩效评价内容。 (三)价值链环境绩效评价体系构建设想 1.价值链环境绩效评价指标 笔者认为应根据内外部价值链各阶段环境特征,分环节选取评价指标,权衡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比重。 (1)内部价值链环境绩效指标选择 内部各阶段的指标选取要体现出对环境影响的前瞻性、预测性和实操性,要求结合阶段性的环境特征和职能特征。例如,生态研发和绿色采购阶段,一方面,企业要提供完善的质检文件、设计方案和专业评估意见等定性指标;另一方面,要分区间、分项目摊销后期的潜在环境成本,如环保罚金、相关税费和生态修复费用,以及提供各项原料(产品)达标数值、绿色采购定额数及其财务成本分析等定量指标。在这两个阶段中,企业应保持对定性和定量指标的权重持衡,实现事前预测、前期控制的绿色管理。清洁生产和绿色营销阶段,则倾向于生态效益指标和社会贡献率指标的有机整合。譬如,采用单位能源消耗量、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产生污染物比率等生态效益指标反映环境敏感程度,并且通过单位里程的物流能源损耗率、订单完成率成本及纳税实缴率等社会贡献率指标与财务指标的交叉运用,评价企业环境绩效管理状况。因而,在这两个阶段中,企业应提高对定量指标选取的权重,对环境绩效实现量化管理。 (2)外部价值链环境绩效指标选择 一般而言,企业外部环境绩效评价工作由相关环保机构负责,主要是对显性的环境负荷出具评价意见。因此,外部价值链评价指标应多采用定性指标,倾向于采取政策性环境评价方式。但是,根据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分销商的经营特性和环境影响程度的差异性,在具体评价指标选取上仍有很大不同。例如,上游供应商的生产经营活动往往和原材料的开采、选取、粗加工有关,在整个价值链中最容易造成环境负担。供应商应在保证供应原料和设备环境达标的前提下,侧重环境状态指标选取,通过水质检验、土壤酸碱度及植被覆盖率等监控外部性环境变化数据,加强环境事前管理。下游分销商企业则在设计评价指标时主要针对售后产品的处理阶段,并且对定量指标权重要求较高。例如,化学留存物污染系数、固体废弃物处理成本、可用的循环投入资金量、二次转销现金流入等,这些都应基于精准的数据检测及大量计算,企业可通过摊销成本的方式考核下游分销商经济行为的环境影响。 2.价值链环境绩效评价方法 笔者认为应结合内外部价值链各阶段环境绩效评价指标的特征,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 (1)内部价值链环境绩效评价方法 企业内部环境绩效评价是建立在大量的定量指标分析基础上,因此笔者认为可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为主,融合其他辅助方法,凸显其数据处理和信息挖掘的优势。数据包络分析法,能够根据内部不同环节的评价指标数据及效率值分析结果横向比较各环节的环境绩效状况,并且通过单元决策分析揭示存在的环境风险环节,挖掘指标变量对不同环境绩效阶段的具体影响度,实现企业对环境绩效管理工作的清晰定位。此外,还可以通过聚类分析法、熵权分析法对指标进行归类分析,降低主观因素影响,或采用面板数据动态预测企业内部环境绩效的发展趋势。多重方法的有机结合,能够最大程度满足不同环节的数据指标特征,达到科学、全面的实质性评价。 (2)外部价值链环境绩效评价方法 相较于内部价值链,企业外部环境绩效评价会涉及更多的定性指标,单纯的文字性描述无法考核指标间的内在联系,也不利于企业间环境绩效的横向比较。因此,笔者认为可采用模糊数据分析法,通过建立模型的方式将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以数字、图表的形式传递环境信息,例如将环境服务质量、环境法规遵守情况或环保资质年限等类似于很好、好、一般、差的模糊概念评价转化为数值权重,根据企业综合得分实现环境绩效的动态性评价。当涉及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的混合评价时,可先通过模糊数据分析法量化指标再结合内部评价方法使用,保证数据的有效性、可比性。 3.价值链环境绩效信息披露 笔者认为应结合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的有效应用,对企业内外部价值链的环境信息披露内容和披露方式进行全面评价。 (1)内部价值链环境绩效信息披露 企业应根据内部不同阶段的环境特征对外披露环境信息。如生态设计和绿色采购环节,最能体现一个企业的可持续经营理念,应评价考核产品设计方案、设计流程、设计样本是否符合绿色价值,披露企业投入的原料物资、机械设备是否通过质量检验认证,其使用过程及废弃后是否会引发环境污染。又如生产环节,应披露生产过程和完工末端产生“三废”的情况,同时可以向外界披露企业为提高环境绩效做出的成果,如新投入的环保设备、新清洁技术或者近年环境评估报告等。这不仅起到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也利于企业获得良好的口碑形象。绿色营销,则可披露企业销售方式、销售渠道和循环机制的环境影响状况,最终是否实现了产品价值的绿色转移。环境信息披露方式也相对多样化,不仅可以采取年报、社会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等年度性披露,还可以通过公司网站、报刊等定期披露的方式,对企业环境管理的最新动态进行披露。 (2)外部价值链环境绩效信息披露 对于上游供应商,要关注备选企业的绿色资质等级、环保设备的使用情况、近3年内相关税费及罚金的基本状况和物料质检达标水平等。通过分析供应商各方面环境信息,选择最适合的供货渠道,加大原料初期的环保投入,监管上游环节的环境绩效状况。至于下游分销商,则将环境披露重点放在企业是否实现绿色物流、绿色仓储、绿色回收三方面,评价下游企业在产品销售及后续过程中降低环境污染、减少环境负荷的管理行为。此外,基于绿色供应商和分销商的选择,企业可以采取广告宣传、开展地方性环境评价活动或商品贸易展览等方式,向外披露企业外部价值链的环境信息,推广生态经营理念,提升企业社会责任形象。 本文提出基于价值链新视角下研究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的设想,从企业内外部价值链各个阶段选取价值链环境绩效评价指标,应用适合的环境绩效评价方法进行环境绩效信息披露,以此构建环境绩效评价体系。关于价值链环境绩效指标具体选取和权重确定、价值链环境绩效方法的选择及价值链环境绩效信息披露内容和方式的确定,还有待后续具体研究。笔者期望通过构建价值链环境绩效评价体系,全面地评价企业环境绩效状况,强化环境管理职能,并为后续环境绩效领域研究提供参考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