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财务会计报告存在失真现象 对于会计信息的生产者同会计信息之间存在一定的利益关系,这就导致生产者可能会因为某种利益对会计信息进行人为的变更,导致出现虚假的、不真实的而且不可靠的信息。作为企业经营管理最高层人员的企业负责人,可能迫使会计人员违背职业道德,通过制造虚假的信息去骗投资人,并因此获得很多利益和好处。再者,因为会计人员直接提供财务会计信息,会计信息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而会计信息的质量保证对于使用者来说又非常重要。况且在会计工作的过程中某些工作需要凭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来进行分析和预测,这些原因都可以导致会计人员制造虚假信息。 三、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完善对策及改进措施 (一)重视各个时期的经济活动 对于财务会计报告来说,它是企业的经营者、管理者、投资者详细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的一个重要的渠道,企业的参与者可以通过这一报告来了解企业在一年中的所有经济活动状况,资金的具体使用状况,进而考虑下一年度的财务计划的编制。企业的经济活动贯穿于企业活动的每个时期,利用财务计划报告来记录企业的经济活动既具有实时性,又具有准确性,能够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因此我们在编辑财务会计报告的过程中要重视各个时期企业的内部经济活动,通过数据信息的方式来记载企业的经济活动内容,为企业的管理者提供有用的、可靠的、全面的信息服务。比如要重视前期的投入,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成本,详细的记载所属商品的种类、规格、型号等等,细致记载每一笔明细。重视中期的运营,合理控制风险。重视后期的产出,每一笔流出的去向,等等。 (二)满足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信息的具体要求 财务会计报告的作用就是通过书面的形式,将企业内部的信息不断传输给企业的管理者以满足对信息的需求。随着企业参与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另外国家主管部门对于企业的干预力度也在加强,这就需要企业在财务会计报告编写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使用者的具体要求,进一步丰富会计报告信息的含量和内容,改变传统的信息编辑方式,将涉及企业管理运行方方面面的知识都收集到财务会计报告中,进而满足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具体要求。 对于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来说,其结构形式过于单一,在使用过程中表现出的职能作用也很单一。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没有发挥报告实质性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完善报告的结构,改变传统的报告编辑形式,在编辑过程中设定报告内容真实性审查过程,确定报告信息的真实程度后再进行报告材料的书写。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中出现的信息披露现象,通过这一现象进而对材料的内容进行监督,保证会计材料内容的真实性。但在实际的报告编辑中,由于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传统模式的束缚,会计报告中被允许披露的信息多数是不真实的,这就没有发挥披露信息的作用,无法为企业的领导作出正确的决策提供服务。为此我们要改变这一现象,严格把关编辑到材料内部的信息数据,同时积极发挥披露信息的作用,发挥监督职能,保证材料的真实性。 (三)提高财务会计报告的时效性 商家为追求利益和良机,所需要的信息当然要求及时有效,会尽量避免信息延迟滞后如同废纸一般无利用价值。使用者们对财务会计报告信息的时效性要求不断升高,因此需要改革财务会计报告体系,如今已有人试想了一种通过电子联接做账的电脑进行及时提供财务会计报告,使财务会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很好地满足使用者的需求。随着信息技术和应用的逐步成熟和普及,这一设想将会变为现实的。 (四)防止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失真的措施 加强对财务会计报告体系的规范,进一步改进财务会计报告的体系是企业财务会计制度改革的重点。由于会计政策的实施影响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为了保证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可靠,我们要尽量避免企业钻空子。端正企业对于会计政策实施的态度,从而有效发挥会计政策的作用,改善并提高财务会计报告的质量,因此可以更好地利用财务会计报告,为社会服务。同时必须关注会计政策对财务会计报告除真实性和可靠性以外也会对其造成一定的影响。会计政策对于财务报告的影响,体现在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制定宏观会计政策非常复杂,从着手到形成所需时间较长,这种滞后性必然影响财务会计报告;财务会计报告也会受微观会计政策的影响。从外部宏观上,要按市场要求完善监督管理制度,合理用人。从内部微观上,要严格发票监管,改革审核程序,加强控制来避免会计信息的失真。 总之,经济的发展、企业的壮大,企业财务管理形式逐渐科学化、人性化、智能化,这为企业在未来的竞争中取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财务会计报告是企业年度财务状况和运行状况的总结,企业要充分发挥财务报告的作用,利用财务会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对企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解,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制定计划。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已逐渐成为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管理工具。 【参考文献】 [1]沈金涛.企业财务会计中集中核算问题与对策之我见[J].财经界,2013 [2]单颖华.关于企业财务会计问题及其对策分析[J].中国外资,2013 [3]蒙贞.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现状及完善策略[J].中国外资,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