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论文主要对我国2009-2013年核心期刊发表的213篇会计教育研究文献(CSSCI刊物发表的论文分析期间是2003-2013年,共计66篇)进行了分析研究,并从会计教育研究的供需比较和中外比较两个视角,评述了我国会计教育研究现状。论文发现了我国当前会计教育文献在研究主题、研究方法、研究选题、研究成果等方面特点。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占全部论文的22.4%,《财会通讯》等5份会计刊物发表了约68%的会计教育论文。会计教育研究文献集中9个主题,91.55%论文采用规范研究,其余论文采取了调查研究或例证方法。比较之下,在研究选题、研究方法和研究质量上有很大的改进空间。论文最后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会计教育;文献综述;课程;教学;比较 一、引言 中国情境下会计教育问题研究是会计研究的重要领域,中国会计教育改革的需求为会计研究提出了许多现实命题,会计教育问题研究成果为解决教育实践问题提供了思路和对策。在我国进入深化教育改革阶段,会计教育改革更为迫切。其原因一是国内会计毕业生虽然已经供大于求,但存在着结构性供给不足的问题;二是国际交流规模不断增大,但会计学生流出远远大于流入,国际会计教育市场争夺日益激烈。会计教育研究的文献综述分析研究主题、成果与会计教育改革的相关性,发现会计教育研究的中外差距。这对引导研究方向,提升研究效率和成果质量具有重要价值。国外从1986年开始发表会计教育研究文献综述,目前已经发表九篇。1998年以前会计综述文献区间基本上为6年,以后每三年就有一篇综述,已经形成会计教育综述研究专家队伍。我国公开发表的会计教育论文已经上千篇,但是没有一篇真正意义上的文献综述论文。由于该领域研究论文数量多但质量低,研究主题和结论重复性高,我们选择了2009-2013年我国核心期刊发表的213篇(其中含CSSCI收录期刊26篇)会计教育研究文献作为分析对象,对CSSCI发表的论文的研究期间拓展到10年(共计66篇),进行了专门分析研究,并与国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比较分析。一般综述性文章注重研究主题、方法、理论和结论。我们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不仅关注现有文献做了什么,如何做,还特别关注研究成果与实践需求的相关性,我国研究与国外相关研究的可比性,以突出我国研究的特点与差距。论文是我国第一篇会计教育研究的文献综述,是关于我国会计教育研究的最新、最系统的研究报告,对提升我国会计教育研究质量、更好地服务于会计教育改革具有引导作用。 二、国内会计教育研究概况 (一)教育研究文献发表情况 2009-2013年我国会计教育文献公开发表被知网收录的文献是1203篇,其中核心期刊(包括CSSCI收录刊物)发表了269篇,占全部会计教育论文的22.4%;其中CSSCI收录刊物发表会计教育论文26篇,占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数12.2%。这些数据是以“会计教育”为主题词,在中文期刊数据库搜索统计结果,其中269篇核心期刊文献经过我们逐篇检索,排除非论文性质文章,对CSSCI收录论文进行手工检索核对补充,查明核心期刊发表共计213篇,期中CSSCI期刊发表论文26篇,占比12.2%。 我国会计教育研究呈出总体特点是:第一,研究成果发表不少,研究内容重复,创新性成果少,高层次研究成果不多;第二,得到国家资助的项目少;第三,缺少专业化会计教育研究论文发表平台。我国没有专门的会计教育杂志,《财会通讯》、《会计之友》、《商业会计》、《会计研究》和《财会月刊》是我国会计教育研究发表文献最多的5家杂志,发表论文约占核心期刊发表教育论文总数的68%。2003-2013年5家杂志发表会计教育文章占核心期刊的68.47%。这5份杂志堪称会计教育研究的前5名杂志。 (二)会计教育文献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 从2009-2013年,在核心及以上刊物发表的会计教育研究文献共计213篇。从采取研究方法看,其中有12篇文章采取调查问卷或实地调研的研究方法,1篇采用结构方程,5篇例证,其余195篇采取规范研究方法,规范研究方法占91.55%。从研究内容看,文章涉及9大主题28个方向,其中研究主题词是会计教育改革,主要研究逻辑是:在会计教育层次化、会计人才需求市场化的背景下,学习借鉴国外会计教育经验,改革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和评价,利用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更新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根据会计执业能力需求强化实践教学,规范实验教学,重视学生会计价值教育、会计诚信和职业道德教育。对硕士和博士教育研究很少,对会计教学效果(1篇)、会计教师(3篇,且关于高职教师)研究很少。难能可贵的是有19篇文章研究了中、高职业会计教育问题,有2篇文章讨论了校企合作办学、会计产学研基地建设问题。 (三)CSSCI收录期刊发表的会计教育文献(2003-2013) 国内CSSCI刊物发表文章被认为质量较高,对该部分文章专门分析可以发现我国高质量的会计教育文献研究内容、方法、发表刊物及其动向。由于近五年发表CSSCI论文只有26篇,我们延伸了文献区间,分析了从2003年~2013年十年间CSSCI收录刊物发表的会计教育文献66篇,其中采取调查研究的3篇。我们把10年的研究主题(括号里为篇数)归为14个:会计学科(1)、课程体系(1)、会计课程教学(17,其中有关管理会计最多,有5篇)、会计教育模式(4)、会计教育综合改革(15)、会计教育理念(2)、会计教育史(5)、国外会计教育(4,含1篇专业硕士教育)、会议教育会议综述(6)、会计人才能力框架、会计职业能力培养(4)、高职会计教育(1)、博士和硕士(2篇)、会计教师(1)、会计产学研基地建设(1)。该层次文献仍然突出课程和会计教育改革问题、会计教育史研究和国外会计教育的比较与借鉴,不同的是管理会计受到重视。 三、中国会计教育研究:供给与需求比较视角的评述 本部分对我国会计教育研究文献按重要主题梳理,并从研究成果的供给和教育改革需求的视角进行评论。 (一)会计教育目标层次化和培养模式的创新 改革开放后,会计教育目标就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 但多数人同意如下观点:实行通才教育与多元化本科会计培养目标;研究生实施“二元化”的培养目标,即区分学术型和实务型两种类型,博士生以研究型人才为主(刘永泽和孙光国,2004)。会计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时,不同层次的会计教育目标与人才培养方式不尽相同(刘永泽和池国华,2008;王开田和胡晓明,2009)。特别值得肯定的是,相关研究已经认识到高职、高专教育存在问题(赵瑞婷,2009),提出有必要通过细分会计职业市场,对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黄晓榕和岳芳(2007)提出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现实目标是培养最基层单位的会计人才,符合小型企业需求的实战型会计人才。 根据教育目标,张春颖和冯建军(2012)提出会计高等教育模式应具有三点特征: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有机结合;专业技能教育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共修。新时期会计人才的培养应立足职业化道路,创新培养“复合型”会计人才(赵峰,2010)。何玉润和李晓慧(2013)基于美国十所高校实地调研,反思了国内教育模式的不足之处,提出了需完善的几个方面: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能力为根本,形成递进的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以递进的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为核心,动态调整和优化课程体系;以点播智慧为基础,以唤醒创新为核心,完善各具特色的通识教育体系。 这些观点是符合我国会计教育的现实需求的。我国会计教育具有层次性,主要有中职、高职、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不同阶段和不同层次学校培养目标应该各有特色。在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高阶段,我国会计教育目标更强调会计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力和职业竞争力。但是培养模式改革是以目标为导向的系统改革,不仅涉及课程体系设计、教学技术,还涉及教师和学生管理。 现行研究关注会计教育改革的综合性设计要求,但这些对会计教育模式的讨论还仅仅是描绘了一个基本框架,可操作性不高。 (二)专业与课程体系设计 当前会计课程体系门类不全和内容重复(易玄和刘东荣,2012)。我国高校在课程设置上仍以数量众多的专业课为主(何玉润和毛新述,2012),并且相关课程重复性高,会计职业道德及会计实践课程设置多流于形式,未能增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及实务操作能力(李明辉,2004;唐秋烨,2011;郭永清,2008;等)。我国高校现行的课程体系一般采用固定实施、定期修改的操作方式,使得高校对社会变化反应滞后(张传明,2009)。 对我国高校会计教育课程设置改革提出建议有以下几点:(1)以专业课为基础,增加相关人文社科的通识课程设置,并增设或加大能力类训练课程和实践性强课程的比重(孟焰和李玲,2007)。设置现代信息技术课程、人文科学课程以及统计学、经济学课程等,构筑会计人才多元化知识结构(唐秋烨,2011)。(2)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学习,将道德教育视为基础性教育(李明辉,2004;唐秋烨,2011)。(3)加大会计实践课程比重,增加实验和案例教学课时,课程内容与会计实务领域的相关性应进一步增强(易玄和刘冬荣,2012;周竹梅,2004;等)。(4)增加会计课程的国际化内容,不断充实国际化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参与国际交往、国际竞争的能力(郭永清,2008)。(5)研修信息化课程。在总的知识体系构架方面,田冠军等(2009)建议设计一套由信息技术基础、会计软件操作应用、会计软件开发技术以及会计信息系统分析四个模块构成的知识体系方案。 上述建议符合实践需求。但还有比较突出的两个问题没有讨论。一是马列等基础课课时和专业英语课时过多,被迫必修效果不好,在国际交流中也难以处理。二是专业课之间衔接和层次不清。有些课程在本科、研究生阶段都学,如何界定不同层次授课要求和内容的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