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在社会学上被定义为人们在生产或生活活动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是通过人际间的信息沟通达到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协调人际关系,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就必须采取恰当的方式予以沟通,从而提高思想教育工作的效果。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际关系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影响因素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人际关系可能出现的问题
1、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者处于主动地位,受教育者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与受教育对象进行人际交往时,受教育者是接受者和被解惑的客体,使得受教育者从一开始就处于被动、依附状态,其主体地位难以确认,主体性受到压抑。
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受教育者不平等式交往。一些思想政治教育者用命令的形式,用简单的行政命令的做法使得受教育者对教育者产生反感,从而影响受教育者接受教育,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这同时也违背了思想认识的发展规律。
3、受教育者太过被动,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能够积极参与其中,对思想政治教育者存在防御抵制心理,不能够完全信任教育者。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际交往的影响因素
1、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古代和西方古代都有师道尊严的教育传统,教师被推祟到与天地、君亲同等的地位。古代教育主张教师权威,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荀子.礼记》中指出:"君师者,治之本也",《礼记.学记》中云:"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知道尊。道尊,然后民之敬学"。受教育者则是接受道的传授和被解惑的客体。这种师道尊严,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截然分立,实质是突出教育者的神圣性与不可违背性,规定受教育者的无条件服从性。
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素质。这里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态度、个人品质、学识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自己所说的话,所做的事要自信,教育时要以理服人,言之有理,论之有据,同时要尊重受教育者。教育者要有良好的修养,注意自身的仪表仪容,发挥个人自身魅力,同时对受教育者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教育者要熟悉本职工作的业务知识,同时还有伦理道德,处事待人等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