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投入产出模型。1960年后期,一些学者将Leontief的投入产出模型应用于经济行为和环境相关性的研究。1970年初期,Leontief发展了投入产出的应用。1974年,Hartog与Houweling第一次在投入产出模型中考虑了所有工业污染物。1980年,Hetteling利用投入产出模型中分析了电力、石油、煤等能源组成对于环境与经济的影响。Yuan等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分析了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的关系。 第二,非线性的扩展型生产函数。1970年,能源危机推动了对生产函数方法的进一步研究开展。1980年,Depotakis与Fisher依据所代表的工业结构,提出通用平衡模型,Oliveira等建立了经济—能源—环境复合模型。 第三,新古典经济模型的多种改进。①1970年出现了包含污染环境因素的新古典增长模型,其中以Keeler等研究最为典型。②1990年之后,一些学者逐渐将环境作为主要要素。如Lopez发现只有确保私人对环境存量投资时,森林砍伐或更一般的环境恶化才会随经济增长而下降。③经济增长与环境恶化的内生增长模型。内生增长理论以Romer等为代表。Gradus与Smulders通过扩展Barro的简单AK模型来研究环境污染与经济持续增长问题。④John与Pecchenino建立了一个跨期叠代模型,明确考虑了代际公平问题。 第四,其他模型的具体实证研究。经济与环境关系的应用模型在总结中不断发展,许多综合性模型不断涌现。主要有系统方法利用物质流分析(SFA)、系统动力模型、能量守恒模型等。 3.2经济与环境协调的主要研究形式 3.2.1以协调发展指标进行的定量计算 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指标主要有经济指标、生态环境指标、社会发展指标3类;也有大众使用的高层指标、政策制定者使用的中层指标和科学研究者使用的基层指标3类。利用协调发展指标进行经济与环境关系研究的案例主要有:①模型的建立与创新。主要有可持续发展的差别模型,经济与环境协调的标准及辅助模型,灰色系统GM(1,1)模型,协调度模型,DEA聚类分析方法,动态耦合研究、遥感与GIS技术的利用等。②对于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进行研究。如吴玉萍对北京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环境污染水平进行了测度。 3.2.2以环境承载力评判区域经济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承载力研究具体包括2类:①针对具体区域进行的环境承载力研究。Zhu等研究了海河流域周边不同地区基于水资源的生态环境承载力问题。谢高地等证明了我国部分地区水资源人口承载能力严重超载、土地的人口承载力略有剩余、石油能源承载力明显不足,总体上我国人口和经济发展还没有超出自然资源的承载力限度。②根据环境承载力进行的拓展性研究。Brown等认为马尔代夫和尼泊尔两国环境对当地社区的影响可能远超过所谓的承载能力范围。Cao等认为中国的经济与环境的矛盾必须通过技术、社会制度等共同解决。 3.3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一直是研究热点 3.3.1EKC的主要研究内容 围绕EKC假设进行的研究主要包括2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EKC从不同角度进行理论或政策解释,主要包括5个方面:①经济增长主要通过规模、技术和结构效应影响环境质量。②环境质量需求具有弹性。经济增长会增加对环境质量的关注,从而引起结构变化,以提高环境质量。③国际贸易解释。其中替代假设是指发达国家通过国际贸易,把重污染工业转移到欠发达国家;污染天堂假设是指发达国家通过跨国公司把较高污染经济活动转移到环境管制标准较低的欠发达国家。④规制理论解释。包括建立正式或非正式的环境管理制度;或是对自然资源或能源建立明晰的产权制度。⑤市场机制解释。其中价格作用就是通过提高自然资源价格使得经济活动能自动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市场参与者作用就是通过市场参与者环境意识增强,使得经济活动减排。二是实证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间演进是否存在EKC假设。学者们对欧美发达国家的大部分实证研究表明,环境与经济增长间存在EKC假设,但部分发展中国家或西方发达国家及地区环境与经济增长间并不存在EKC假设,环境质量指标与收入间关系表现为其他形状曲线如S、N等,即使存在倒U曲线但转折点的位置也不相同。我国学者也对多个研究区域进行了EKC的检测,并根据我国实际情况进行了EKC的修正和经验分析。总体上,环境压力指标和经济增长指标(收入)之间主要存有4种关系:倒U形关系、同步关系、U形关系和N形关系。 3.3.2EKC研究的指标与模型选取问题 EKC研究的指标选取存在计量经济研究的通病———主观性差异。1997年,Ekins指出:即使对同样的污染物指标选取应该尽量全面化、代表化和针对化。如“经济—环境—社会”大系统中,主张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研究拓展至“社会环境库兹涅茨曲线”(SocietyEnvironmentKuznetsCurve,SEKC)。再如,EKC涉及的收入指标为人均收入,Stern等认为收入不是平均分配的,因而应以中值收入水平作为变量,而非平均收入水平;EKC涉及的环境指标一般以污染指标显示,Tisdell提出污染密度比总污染更具有意义,因为其升降更能体现经济增长过程中污染变动的全面情况。 3.3.3EKC模型的应用 在实证研究中以经济指标为自变量的环境指标函数称为EKC的拟合模型。最早的EKC拟合模型是简单的二次多项式,还有三次函数模型。Davidstern基于在不同国家或地区收入弹性相同的假设,提出标准的EKC回归方程:ln(E/P)it=ai+γt+βiln(GDP/P)it+β2(ln(GDP/P)it)2+εit 其中,E是排放量,P是人口数量,前两项参数是随着国家或地区i和年份变化的,这个方程一般用面板数据,但也可用时间序列数据的。在国内外的实证研究中,用到最多的是三次函数的拟合模型。但是由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情况不同,应用多种形式对EKC曲线进行回归分析。不同的计量模型的控制参数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EKC曲线的细节,具体表现在顶点的高低、顶点出现的早晚和长时期内的波动。 3.3.4我国关于EKC的研究特点 我国国内对于EKC研究的特点主要包括:①对大气环境中主要污染物指标做了实证性研究,但较多只是从排放量上做了探讨,对生态破坏几乎没有做过研究。②对浓度的研究大部分可以服从倒U的结论,但是拐点相差较大;而对排放量的研究,除了城市垃圾在部分案例中能得到倒U的结论外,基本上都得不到EKC结论,而是处于上升阶段。③由于受到时间序列数据的限制,使用数据的时间段较短,最长23年,部分学者使用指数函数或内插函数来扩充样本数量。④早期研究案例使用的方法较单一,直到最近一两年,才开始使用国际上常用的对数模型(对数二次、三次多项式),并尝试性地加入个别的其他影响因素变量。⑤对空间样本的选择,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和东部省份,对西部省份研究较少。 4、研究述评 对经济与环境关系的研究能够促进交叉学科内容的研究、拓展学科研究领域,同时也有助于更好地指导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对于经济与环境关系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未来的研究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避开对于经济与环境关系研究的限制。我国的环境监测和统计始于1970s末期甚至更晚,缺乏比较完整的污染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数据。而对多个地区的截面数据,由于统计口径差异等问题,不具备可比性。所以使用数据之前,应该先对数据本身的时空差异性进行分析处理。另外,近年来研究的数据类型大部分是截面数据或典型调查数据,这就意味着把所有国家或地区看成同质的,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虽然用随机效果模型可减少误差,但还是会造成限制。未来的研究在使用模型方面,应积极采用时间序列和横截面相结合的方法,即非经典数据类型的平行数据模型。 (2)注重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的动态相互作用。我国对于经济与环境关系的研究大多集中于经济增长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很少考虑生态环境对经济增长的反馈作用。经济发展和环境质量的演变应该从整个系统演化的角度看待两者之间的动态作用关系,注重现状格局与过程之间的影响与反馈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