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2完善荒漠化监测与评价技术体系 通过航空航天技术检测及地面地理信息系统分析研究,掌握荒漠化发展以及可逆转的动态规律及防治效果。完善预测荒漠化发展趋势的综合技术体系,能够监测判断地面的微地貌景观、植被、土壤、土地利用结构,水资源及利用状况、生产力等的观测,积极应用“3S”(卫星遥感、全球卫星定位,地理信息系统)理论与技术[11~14]。 4.2荒漠化的综合治理 荒漠化的综合治理必须要和科学、物理、生化等各个领域相互协作。生物、机械、化学等不同类别工程技术的结合及综合应用才能够有效防止荒漠化。 4.2.1生物防风固沙技术 生物防风固沙技术是指利用乔木、灌木、草等高等植物、藓类、灌类等低等植物以及土壤微生物等进行防治,生物技术可采用乔、灌、草的结合、高等植物与低等植物及微生物的结合、先锋植物与后续植物的结合。治沙的植物有沙枣树、胡杨、土麻黄、锦鸡树、狼尾草等,这些植物不仅能够防风固沙,而且可以改良土壤,从而达到改善环境的目的。并且种植植物可以生产燃料、饲料、食物和药材等。在外围沙漠边缘,需要做的是封沙育草,在绿洲的前沿地带,营造防沙林带,在内部,构建农田防护林网。采取围封育林育草、人工造林种草、建设农田防护林网等技术体系,充分发挥林草植被防风固沙功能。 4.2.2机械与工程防沙技术 机械工程防沙技术是指利用秸秆、树枝、板条、黏土、砾石等机械材料达到固沙、阻沙、输沙、导沙作用的工程技术。机械工程防沙技术由于收效快和几乎无须耗水,因此可以应用与缺乏水资源地区和流沙地区。乳化沥青固沙,设置沙障工程持久耐用,可以有效防治荒漠化。防风治沙工程措施要与节水保墒技术相结合[15],在沙害严重的特殊地段(例如交通线、水渠、工矿和居民点等)适当有机械措施也十分必要。 4.2.3化学固沙材料技术 利用天然的或者人工合成的有机或者无机胶凝材料固沙面,达到防止沙粒移动、保墒集水、改变土壤结构、改变地表温度等目的的技术被称之为化学固沙技术。通常的做法是在流沙表面喷洒化学胶结物质,使沙粒固结在一起,形成一层抗风蚀的膜或壳,隔断风力对沙面的直接作用。 4.2.4依托技术、科学防治目前现有的“3S”技术、节水节能技术、新材料(例如生物地膜、无毒化学固沙剂等)都可以在进一步开发的基础上应用于防治荒漠化工程[16]。从科学普及的层面上看,由于当地人民群众文化水平总体较低,必须强化科学技术的指导作用及服务功能,推广新技术在防治荒漠化中的应用,真正实现科学地防治荒漠化。荒漠化监测中使用的“3S”技术,干旱区植物生态恢复中的节水和节能技术已经成熟,为解决能源问题而发展的小型太阳能和风能技术已在部分地区投入使用。将来需要重点发展的技术抗旱、抗盐碱、抗风蚀植物品种培育,与播撒植物种子配合使用的无毒、无污染、透气透水化学固结材料,耐老化,耐打磨、具有一定塑性的工程防沙材料。 4.2.5可持续发展与荒漠化防治 可持续发展与防治荒漠化的关系,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防治荒漠化本身的可持续性,防治荒漠化实质上就是恢复或重建与当地自然环境相适应的稳定的生态系统。二是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是否与防治荒漠化相协调,只有两者能够起到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作用,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才有根本保障,并具有可持续性。 5结语 荒漠化为沙尘暴提供沙源,会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并且给我国造成难以计算的经济损失。本文就防治荒漠化进行研究与分析,荒漠化的防治分为预防和治理两方面,预防主要是通过建立保障体系,提高人们防治荒漠化的意识,完善评价和检测荒漠化技术。在综合治理方面主要是从生物、机械、化学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介绍。中国土地荒漠化防治经验可以说明,只要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建立一个健全而完善的防治实施系统,并与科技技术、物理、生化等各个领域相互协作,荒漠化是可以防治的。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荒漠化防治是一场持久战,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经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