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水利论文 >

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评估研究与实践(2)

时间:2015-12-29 15:23 点击:
从评估的总体情况看,经过多年的建设,水利信息化取得了丰厚的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水利信息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信息化已成为水利日常工作必不可少的手段和工具。 3.1建设成果 3.1.1水利信息网络建设取

  从评估的总体情况看,经过多年的建设,水利信息化取得了丰厚的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水利信息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信息化已成为水利日常工作必不可少的手段和工具。

  3.1建设成果

  3.1.1水利信息网络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通过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的实施,建成了覆盖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水利信息骨干网,全面提高了水利行业计算机网络建设规模和应用水平,同时,依托水利电子政务项目,建设了连接水利部、7个流域机构和部分在京直属单位的水利电子政务内网。并且,在全国初步建成了一个结构较完整、功能较齐全的防汛通信卫星网。

  3.1.2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

  随着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水利电子政务系统等重点项目的建设完成,水利部和流域机构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也逐渐形成一定规模。内网和外网分别具备了数据、遥感、图像、视频等信息处理能力,并形成了其他应用系统尽量共用数据库处理、应用支撑平台、图形图像处理等环境的格局。

  3.1.3水利信息资源的整合不断推进

  近年来,水利信息资源的建设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各级水利部门积淀并形成了海量的水利信息资源,信息种类包括文本、数值、地理空间、多媒体等,内容基本覆盖了水利业务的方方面面,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数据库整合和数据的共享,为各级水利数据中心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1.4水利业务应用系统建设蓬勃发展

  伴随着现代水利发展的新需求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利业务应用从防汛抗旱向水利管理的各业务应用蓬勃发展。围绕解决4大水问题和建设民生水利的迫切需求,一批服务于水利业务管理与应用的信息系统相继立项建设,涉及不同层次的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水利电子政务系统、农村水利管理信息系统、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与管理信息系统、水库移民管理信息系统已成为水利业务工作的重要支撑,这些业务应用系统在水利管理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已取得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水利业务应用系统迎来了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

  3.1.5视频会议系统效益显著

  结合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建设,基于水利信息骨干网络,实施了连接水利部、7个流域机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异地会商系统(电视会议系统)建设,为防汛抗旱指挥、防洪调度、决策会商、水利系统电视会议的召开提供了现代化的手段。

  3.1.6安全系统建设逐步完善

  水利电子政务项目的建设基本构建了包括部机关、部分在京直属事业单位和7个流域机构在内的水利电子政务内网,根据国家安全保密相关标准和条例,采用系统和科学的安全技术,配套建设完成一套先进、实用、科学、有效、立体的水利电子政务内网安全系统,包括物理、运行、信息安全和安全管理等建设内容,结合涉密信息系统建设的要求,组建了覆盖水利部及7个流域机构的水利电子政务内网统一的身份认证系统,实现了分布式的证书申请、审核、下载及对证书的统一管理。目前部机关已经完成了安全系统和CA统一身份认证系统的建设,并通过了国家保密局的安全测评,流域机构也正在积极筹备各流域机构的安全系统建设。随着部机关、部分在京直属事业单位和流域机构安全系统建设的逐步完善,极大地提高了水利系统对涉密信息的存储、应用、流转的安全保障能力。

  3.1.7高新技术得到广泛利用

  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及全球定位系统(GPS)等高新技术在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中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利用。

  RS作为一种高效获取信息的手段,其蕴涵的信息量丰富、全天候、信息获取周期短和多光谱特性,在水旱灾害损失评估、大面积水体水质监测、水土流失监测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GIS是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适时提供多尺度的空间和动态的地理信息。水利部建成了全国1∶250000和1∶50000水利基础电子地图,并向流域机构、省级水利部门及部分直属单位分发,为水资源、流域综合规划等重大项目提供数据共享。GPS具有定位的高度灵活性和高精度,快速度,提供三维坐标,全天候作业,操作简便,以及全球连续覆盖等特点,广泛应用于防汛减灾、水情测报、水资源实时监控、水土保持监测与治理,以及水利工程建设与安全监测等方面。

  3.1.8水利信息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随着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对信息化工作的重视,信息化项目的建设投资不断加大,管理机构不断健全,技术人员能力逐步增强,信息化工作环境有了较大改善。制定颁发了一系列和项目有关的规章制度和技术标准,培养了一批项目建设和管理的技术人才,积累了丰富的建设管理经验。各单位明确了专门的运行管理机构,配备了专门的运行维护人员,制定了日常维护管理制度,运行维护经费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落实。《水利信息系统运行维护定额标准》(试行)的出台,将运行维护费纳入了财政预算,极大改变了水利信息化“重建轻管”的局面,为水利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3.2建设经验

  3.2.1领导重视是关键

  信息化覆盖面广,是一项综合性强的前沿性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人、财、物的投入,而且涉及辛立勤等: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评估研究与实践到思想理念、传统管理方式的变革。因此,信息化必须靠一把手把握全局,果断决策,加强保障,排除阻力,强力推动。从各单位的实践看,凡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都是主要领导高度重视,一把手亲自抓,才能形成合力,有利于信息化整体推进,有利于资源整合和共享。

  3.2.2重点突出是核心

  近几年水利信息化的建设紧密围绕“洪涝灾害频繁、水资源短缺、水污染恶化和水土流失严重”4大水问题,特别是近2年来,结合优先解决农村饮水安全,着力解决水库病险,推进灌区节水改造,加快农村水电开发,加强城乡水环境整治等民生水利问题,积极推进信息化8大重点工程,重点突出,成效显著。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水利电子政务等重大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统一立项、设计、组织实施,系统地强化了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与业务应用,全面提升了水利信息化水平。

  3.2.3规划完善是基础

  《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理清了水利信息化的发展思路,明确了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构架了水利信息化的综合体系,确定了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在这个纲领性文件的指导下,各级水利部门也制定了相应的水利信息化总体规划,规范了各地的水利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各有关部门的积极性,各负其责,有步骤、有计划地整体推进水利业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3.2.4需求牵引是根本

  满足业务实际需要,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决策水平,是衡量信息化建设成效的主要标准。事实证明,已投入运行的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水土保持、灌区信息化、水利电子政务等系统,都是有较强的业务工作需求,并将业务流程与应用系统开发相结合,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只有从实际工作需要出发,明确信息化的工作目标和服务的重点,信息化工作才能真正得以推进,所建设的信息系统才有生命力。

  3.2.5管理到位是保障

  保障系统正常运行,落实系统运行维护管理是关键。各级部门已逐步认识到维护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在维护管理机构建立、人才队伍培养、运行维护经费筹措、维护管理制度健全等方面,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建立起保障系统正常运行的机制与体制,充分发挥了已建系统的作用。

  4、存在的主要问题

  4.1急需加强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

  随着应用系统建设的蓬勃发展,各应用系统的数据信息逐渐丰富,很多信息资源存在重复存储的问题,所以同一地区的水利数据信息资源整合需求迫切。

  4.2部分项目运行维护经费难以落实

  从评估情况看,大部分建成项目都有配套的运行维护经费,尤其是《水利信息系统运行维护定额标准》(试行)出台后,过去运行维护经费长期拖欠的情况有明显改观。但是,仍然有部分项目的运行维护经费难以落实,使得运行维护工作成为业务部门的负担。

  4.3项目管理水平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