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水利论文 >

新时期水文化的内涵及其与水利文化的关系

时间:2015-12-05 11:05 点击:
摘要:在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新时期,进一步认识水文化的内涵对于推进水利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界定了水文化及水利文化的概念,从物质、精神、制度三个层面剖析了我国水文化的内涵。认为水文化与水利文化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

  摘要:在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新时期,进一步认识水文化的内涵对于推进水利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界定了水文化及水利文化的概念,从物质、精神、制度三个层面剖析了我国水文化的内涵。认为水文化与水利文化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水文化较水利文化历史更悠久、内涵更深远、外延更宽泛;水利文化是水文化的核心,在水文化的成熟和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是水文化中的基本内容。

  关键词:文化;水文化;水利文化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加强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党和国家当前和今后的重要工作。水文化建设既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遵循新时期治水理念,推动水利事业整体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我们正处在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新时期,进一步认识新时期水文化的内涵,探寻水的自然规律和内在属性,概括和总结治水的悠久历史、丰富经验和伟大成就,对促进人水和谐,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指导当今和未来水利事业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目前学术界是水文化与水利文化两种提法并存,水文化与水利文化之间的关系模糊,因此有必要对两者概念及关系进行清晰界定。

  1、水文化与水利文化的概念

  文化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源,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断前进的推动力。迄今为止,国内外关于“文化”的定义有200多种,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从总体而言,“文化”不外乎有广义和狭义两种[1]。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一个群体(国家、民族、企业、家庭)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典章制度等具有知识价值的精神成果的总和。

  1.1水文化的概念

  关于水文化的概念,学术界的观点尚不统一。如学者郑大俊[2]认为水文化是以水利人为主的社会成员在处理人水关系的实践中创造出以精神成果为核心的各种成果的总和。李宗新[3]认为水文化的实质是人与水关系的文化,并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历史渊源的悠久性、丰富内容的精博性、前进方向的先进性等特点。潘杰[4]认为水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母体文化。以观水的直观性启迪哲学文化的人生观、世界观,阐述人格的魅力;以察水的联系性升华哲学文化的特质观、辩证观、思维观;以治水的实践性启发哲学文化的规律性、发展性、能动性。孟亚明[5]认为水文化的实质是通过人与水的关系反映人与人关系的文化,并具有科学性、行业性和社会性。在总结有关水文化概念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水文化是指人们通过与水密不可分的生产、生活活动所创造的以水为载体的各种物质、精神、制度与行为的总和。不仅包括人类在逐步认识自然水的过程中形成的知识总结、借水为喻的种种哲理、与水接触所遗存的历史轨迹、与水接触所传播的生活习俗与信仰、与水相关的美学表现,而且还包括人类在控制、调节、治导、开发、管理和保护水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具有水利特点的水利文化。

  《中国水利百科全书》将水利定义为:采取各种人工措施对自然界的水进行控制、调节、治导、开发、管理和保护,以减轻和免除水旱灾害,并利用水资源,适应人类生产,满足人类生活需要的活动。据此,笔者将水利文化定义为:人类在控制、调节、治导、开发、管理和保护水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具有水利特点的物质、制度、行为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在水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是水文化的基本内容。

  随着我国水利建设观念上的变化,以及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对水利建设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水利的内涵和外延又有了新的发展。将以兴利和除害为主要内容的水利称之为传统水利,与传统水利对应的是现代水利。现代水利以系统、综合治理与管理思想为指导,以水系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生态功能都得到完全的发挥,全流域的安全性、舒适性(包括对生物而言的舒适性)都不断改善为目标,使水利更好地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具有现代水利特点的各种物质形态、制度和精神形态的水利文化的总和,称之为现代水利文化。为此,水利文化建设应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指导思想,在治水观念、水利建设、水利制度及行为等方面均应树立人与水协调的意识,水利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统一的发展意识,并科学服务治水实践,使得可持续发展水利理论在我国丰厚的水利文化底蕴中不断得到创新、完善和发展。

  水利文化的发展与治水理论的完善及治水实践的推进相依相伴,相辅相成。因此,治水理论的发展完善和治水实践的推进过程即是水利文化发展进步的过程。

  2、水文化内涵的扩展

  水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大文化”范畴。不仅是历史的文化,也是发展的文化,不仅是继承的文化,也是创新的文化。水文化的内涵随着社会背景、人文环境的改变、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治水理论的发展完善和治水实践的推进过程不断丰富、完善和创新。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不断丰富我国物质形态的水文化遗产

  我国古代的水利工程如灵渠、都江堰、郑国渠、京杭大运河,这些都是我国历史上的伟大水利工程,先后经历了2000年以上的拓建与经营,工程浩大,历千百年而不衰,迄今仍有灌田、水运、调洪济水之利,为古今中外水利史上的奇迹。1949年以来,从江都水利枢纽工程的实施到葛洲坝的耸起,从三峡工程的建设到南水北调工程,不仅是时代文明的社会缩影,也是时代文化品位在水利工程上的体现,是中华民族的标志性工程。此外,1949年后建成的8.63万座水库、28.7万km堤防以及众多的灌区工程等等,既造福了人民又包含着丰厚的文化内涵。

  一些水利工程在为社会提供水资源、水电以及防洪安全保障的同时,造就了一大批风光各异的水利风景区,水文化在水利建设中赋予了新的内容。

  2.2不断丰富精神形态的水文化内涵

  从古到今的治水过程中涌现的治水人物、治水思想和治水精神,启示、影响和塑造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留下了丰富多彩的艺术瑰宝。大禹以水为师,带领百姓“疏川导滞”,其采取“疏导”的方法治水,对于后世关于堵塞与疏导关系的认识,产生了重大影响;李冰父子以自己的智慧和胆识带领人民开山凿渠,成功创建都江堰工程;明代治河专家潘季驯一生中四起四落,充满坎坷却痴情于治黄治淮,他总结出的“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黄方略,对今天的黄河治理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水利先驱李仪址水利报国;林则徐把兴修水利、解民于困苦之中作为其人生理想……现代“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抗洪精神和“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精神,这些精神为后代传承,丰富了水文化的内涵。从我国古今治水历程来看,治水理念不断完善。

  大致可划分为:原始社会时期的利用自然并听命于自然的理念;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的人类利用自然并抗御自然的理念;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提高,人类改造自然为人类服务的理念(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态健康的伤害);今天的人水和谐、尊重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的治水理念。治理理念的转变和发展丰富了水文化的内涵。

  流传在地方的带有地方或民族色彩的水习俗和水信仰,如古代遗留至今的古泉、古井,上面记载着人们信仰水、崇拜水的理念;古代人将有镇水或亲水意识的图腾动物如古龙、龟、鳖等雕刻在水容器周围,以祈求水神的庇护,祈雨时必须舞龙,目前很多地区仍遗留有祈雨台;还有形式多样的与水相关的节日。这些习俗彰显着我国丰富的水文化遗产,人们为水注入了新的生命。

  此外,以水为题材创作的大量神话传说、诗词歌赋、音乐戏曲、绘画摄影、科学著述,这些内涵丰富的精神产品,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瑰宝。

  2.3不断丰富和完善制度形态的水文化

  从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100年,商代就有关于沟洫井田制度的文字记载。春秋时期“无曲防”、西汉的《水令》、《均水约束》,唐代的《水部式》,宋朝的《河防通议》、《农田水利约束》,金代的《河防令》,民国时期制定的近代第一部《水利法》等,到现今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等为代表的一系列水利法律、法规、条例、规章、制度办法等相继出台,逐步建立了以水法为核心的水法律法规体系,为依法治水、规范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人们在长期的水事活动中形成的基本道德、习惯、行为准则以及对水和水利的价值判断标准,这是水文化的积淀,同样规范人们从事水事活动的行为。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