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值产出由种植业能值、畜牧业能值、林产业能值、渔产业能值4部分构成.1997—2009年,四川省农业生态系统能值总产出由3.26E+23sej增至4.31E+23sej,累计递增32.2%,年均增加2.4%,种植业能值在能值总产出的比重累计减少8.5%,畜牧业能值比重累计增加6.9%,两者差距总体呈逐年扩大趋势,在2006年达到最大.这主要是由于2006年四川省遭受了百年一遇的干旱影响,粮食总产量减产4.7%,而肉类总产量依然同比增长7.2%.从区域情况来看,阿坝州、甘孜州、雅安的畜牧业能值产出比重最高,2009年分别达79.6%、76.9%、70.8%;泸州、攀枝花、广元的种植业能值产出比重较大,2009年分别为70.1%、58.3%、45.0%,多数地区的畜牧业能值产出高于种植业能值产出,表明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对肉、蛋、奶的需求大大增加. 2.2四川省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能值指标 2.2.1净能值产出率1997—2009年,四川省农业生态系统净能值产出率(NEYR)从3.56降至2.58,总体呈递减趋势,但与2008年全国农业平均净能值产出率(1.42)相比,仍处于较高水平.从区域情况来看,巴中、南充、遂宁、南充的净能值产出率较高,2009年处于6.06~8.69的高位,而成都、德阳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虽相对处于较高水平,但由于其过度依赖于经济能值的投入,导致净能值产出率低于1.88,农业生产运转效率较低. 2.2.2能值投资率从总体情况来看,四川省农业生态系统的能值投资率(EIR)呈逐年递增态势,其值由1997年的1.02增至2009年的1.99,年均递增图21997—2009年四川省农业生态系统能值产出的变化5.7%,但仍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93).从区域情况来看,成都平原区的能值投资率较高,大于3.7,其中又以成都的能值投资率最高,达到12.8,而甘孜州、阿坝州、凉山州的能值投资率较低,不足0.2.这表明成都平原区的农业生产发展水平较高,有较多的电力、化肥、农药、机械动力等经济能值的投入;而“三州”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度较高. 2.2.3环境承载力环境承载力(ELR)是反映系统环境的承载压力,其值等于经济能值加上不可更新资源能值之和与可更新环境资源能值的比率.环境承载力是对农业生态系统的一种警示,较高的环境承载力意味着经济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压力较大.1997—2009年,四川省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承载力逐年增大,从1.16增至2.21.从区域情况来看,环境承载力与能值投资率的地理表达较接近,即成都平原区的环境承载力普遍较高,其中成都的环境承载力值高达13.02,而甘孜州、阿坝州、凉山州的环境承载力值低于0.2.这表明成都平原区的生态环境压力较大,主要原因是以化肥、农药、农膜为代表的经济能值投入过多,以化肥为例,2009年成都化肥施用量达18.53×104t,平均施用量为554kg·hm-2,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水体污染而设置的标准(225kg·hm-2),也远高于全国化肥平均使用量(330kg·hm-2).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要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治理农药、化肥和等面源污染.因此,以成都为代表的成都平原区应加大科技管理投入,加大高素质农业人才队伍的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大力发展低碳农业,减少化肥、农药、农膜等对环境的污染程度.2.2.4系统结构优势度四川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结构优势度(SDD)总体情况较好,1997—2009年均维持在0.48左右,今后应进一步保持这种态势.值得注意的是,阿坝州、甘孜州的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优势度均大于0.6,这与其传统畜牧业发达有着密切联系. 2.2.5系统稳定性指数1997—2009年,四川省农业生态系统稳定性指数(SSD)总体呈现缓慢的下降趋势,1997年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指数为0.78,到2006年跌至0.66,2007年虽反弹到0.76,但随后两年又减少,2009年已降低到0.71.系统稳定性指数出现上述波浪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从区域情况来看,2009年自贡、广元、内江、攀枝花、凉山州农业生态系统系统稳定性指数相对较高,在0.82~0.86,而雅安、泸州、阿坝州则低于0.71.表明雅安、泸州、阿坝州的农业生态系统各子系统内部连接网络不佳,系统整体抵抗力和恢复力较弱.今后应继续加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结构调整,注重结构调整的科学性,以增强其系统的稳定性. 2.2.6可持续发展指数1997—2009年,四川省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指数(SDI)总体呈下降趋势,由3.08降至1.17,表明四川省农业生态环境虽仍具有一定的活力和发展潜力,但其可持续性正逐年减弱,接近临界点1.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净能值产出率逐年下降,另一方面是环境承载力不断增加,在双重压力之下,可持续发展指数加速下降.从区域情况来看,成都、德阳、眉山、自贡、内江等经济相对发达区域的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指数低于1,处于不可持续状态;经济落后地区如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广元、巴中的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指数大于10,资源开发利用明显不足;上述区域外的其余地级市多数位于四川丘陵地区,可持续发展指数在1~10,表明四川省农业发展的潜力在丘陵地区,应加强这些地区的农业发展. 2.3四川省农业生态系统运行效率评价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分析四川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运行效率,从经济能值的角度考虑,设定投入指标为农村用电量能值(X1)、化肥施用量能值(X2)、农药使用量能值(X3)、农业机械动力能值(X4)、农用塑料薄膜(X5)、农村劳动力(X6),产出指标为总能值产出(Y).从表1可以看出,四川省农业生态系统技术效率平均值为0.7,距效率最优尚存在不小的差距.其中,泸州、巴中、资阳、甘孜州4个地级市的农业生态系统效率值均为1,已达到最佳;内江、乐山、眉山、宜宾、广安、达州的效率平均值均低于0.6,主要原因是技术效率低,应着重在投入要素的有效使用方面下功夫;自贡、内江、攀枝花、雅安、阿坝州的整体效率平均值仅为0.57,主要原因则是规模不当,提高这类区域的农村生态环境应重点加强规模调整.值得注意的是,阿坝州还存在规模报酬递减的问题,即投入要素按相同比例同时增加时,产出增长的比例小于投入要素增长的比例,主要原因是其农业生态系统生产要素可得性被限制.2.4四川省农业生态系统投入产出关系协整分析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具有耗散结构的开放系统,利用协整分析方法可考察能值投入与产出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由于不同年份间环境能值的变化程度较小,本文依然从经济能值的角度考虑设置投3期张颖聪等:四川省农业生态系统能值评价及动态计量分析831入产出的指标,各指标与2.3相同.为克服数据的剧烈波动和异方差的影响,对上述各变量取对数并分别记为:LY、LX1、LX2、LX3、LX4、LX5、LX6.2.4.1变量平稳性检验如果时间序列的统计规律随时间的位移而发生变化,则该序列为非平稳序列,因此在对时间序列进行协整分析之前,需进行单位根检验,以确定该时间序列是否平稳.本研究采用ADF检验方法,对投入产出各变量及差分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结果显示所有变量的原始值都不能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因此都是非平稳序列,所有一阶差分变量在α=0.05的显著性水平下表现平稳,属一阶单整序列,满足进行协整检验的条件. 2.4.2协整检验协整检验可以揭示非平稳时间序列间的长期稳定关系,本文运用Engle-Granger两步法检验各经济能值投入量与能值产出之间的协整关系.首先用OLS法对LX1、LX2、LX3、LX4、LX5、LX6分别与LY进行回归得到6个协整回归方程,再对回归方程得到的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显示,所有模型拟合优度均较高,均通过t检验和F检验,在α=0.05显著性水平下均为平稳时间序列,即从长期来看,四川省农业生态系统各经济能值投入量与能值产出之间分别存在长期稳定关系,且均为正相关关系. 2.4.3误差修正模型分析根据Granger定理,一组具有协整关系的变量可以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因此,本文在协整检验的基础上建立误差修正模型(ECM),进一步分析上述各变量间的短期动态调整关系.误差修正模型如下,△LY=0.21△LX1-0.84ECMt-1R2=0.43,RAD2=0.36,F=7.3;△LY=0.65△LX2-0.41ECMt-1R2=0.55,RAD2=0.45,F=3.56;△LY=0.55△LX3-0.77ECMt-1R2=0.37,RAD2=0.32,F=5.8;△LY=0.15△LX4-0.57ECMt-1R2=0.32,RAD2=0.25,F=4.66;△LY=0.04△LX5-0.57ECMt-1R2=0.47,RAD2=0.39,F=2.04(7)△LY=0.32△LX6-0.61ECMt-1R2=0.33,RAD2=0.27,F=5.01;各项系数均通过t检验和F检验,但各模型的修正R2均偏小,说明模型的标准误差较大,也说明四川省农业生态系统能值产出的波动受众多因素影响.上述模型中一阶差分项前的系数代表对应指标的短期弹性,相关系数所代表对应指标的长期弹性相比,短期弹性均小于长期弹性,这表明短期内经济能值投入对能值产出的贡献,由于受到各方面制度和环境因素的制约,远未达到长期的理想状态. 3、讨论 研究期间,四川省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阶段,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不断加强,结构优势度总体情况较好.然而,农业生态系统产值的增长主要依靠投入大量电力、农药、化肥、机械动力等经济能值来实现,这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而且使系统产生不可逆转的功能退化,表现在环境承载力指标逐年增大,从而使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性能力逐年减弱,特别是2003年系统可持续发展指标值首次跌破2,到了2009年更是接近不可持续状态的临界点1,急剧下降的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能力应当引起警觉. 四川省各区域间农业生态系统发展状况的差异较大.以成都经济区(包括成都、德阳、绵阳、眉山、资阳)为代表的经济发展较快区域的农业生产发展水平较高,资源利用效率较高,对电力、化肥、农药、机械动力等经济能值的依赖度也较高,然而,其生态环境压力较大,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指数低于1,处于不可持续状态;经济落后的“三州”地区(包括凉山州、甘孜州、阿坝州)农业生产“靠天吃饭”,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度较高,资源开发利用明显不足;四川丘陵地区对经济能值的依赖度、资源利用效率适中,可持续发展指数在1~10,农业生态系统富有活力和发展潜力,属于四川农业未来发展的重点区域.四川省农业生态系统总体运行效率较低,尚未 达到最优值.农业生态系统运行效率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于泸州、巴中、资阳、甘孜州等地,其余区域的农业生态系统运行效率较低,原因既包括技术效率较低,也有规模不当所致,需对症下药.说明四川省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处于依靠资源大量投入的粗放型阶段,技术应用有待加强.同时,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仍处于规模收益递增阶段,即增加投入将带来更大规模的产出.这意味着加强规模调整、增加投资仍是四川省农业生产的有效途径之一. 尽管农村用电量能值、化肥施用量能值、农药使用量能值、农业机械动力能值、农用塑料薄膜能值、农村劳动力能值与产出能值的各自增长均表现为非平稳,但每项经济能值指标与产出能值之间均存在协整关系,即长期均衡动态关系.短期内,能值投入对产出的影响远未达到理论上的理想状态,这一事实表明四川省产出能值短期内除了受到经济能值投入的影响之外,还受到诸如制度和环境因素的制约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