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性住房是专门针对中低收入家庭建设的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特殊住房,主要包括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限价商品住房。随着经济发展和房改的深化,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从2011年起,我国进入保障性住房建设“加速跑”阶段。通过大规模保障性住房建设,到“十二五”末,全国城镇保障性住房覆盖率将提高到20%以上,基本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 随着各地保障房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强,保障房的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保障房管理的任务越来越重,各种管理问题日益凸显,各种措施和管理办法相继出台;社会保障性住房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举措。住房保障的信息化管理,既是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建设行为规范、公开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的要求[1]。 1建设需求 住房保障是重大民生工程又是重大发展工程,不仅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加住房有效供给,抑制房价过快上涨;也有利于优化投资结构,扩大消费需求,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围绕落实国家住房保障相关要求,确定保障房信息化的建设目标。 目标一,提高工作效率:通过系统建设,实现统一住房保障信息管理,缩短数据上报时间,摒弃手工统计方式,提高住房保障领域的整体工作效率。 目标二,规范管理行为:通过统一的住房保障业务审批经办流程规范各市的实际工作行为,实现工作的规范化管理。 目标三,辅助统筹决策:建设多维度统计分析的系统,及时发现住房保障方面的问题,辅助领导决策,实现统筹安排,科学决策。 目标四,确保公平公正:确保住房保障政策真正落实到需要享受政策的人群,实现公平公正的目标。 社会保障性住房(以下简称保障房)业务涵盖了规划、建设、分配、使用和监督等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全过程,具体包括:实现对保障房规划、计划管理;实现保障房项目立项、施工、竣工等建设过程信息化管理;实现保障对象的申请、审核、摇号、轮候、选房、合同、退出等过程标准化管理;实现保障性住房租金收缴及货币分配管理;实现对物业公司的管理与物业公司人员对入住情况的管理。 2总体设计 系统是以计算机硬件与网络通信平台为依托,以政策、法规、规范、标准以及安全体系为保障,以数据中心为枢纽,以XML、HTML、GIS等技术为支撑构建;分为基础层、数据层、平台层、应用层、用户层等不同的层次,各层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依赖,共同组成完整的适合具体应用整体方案(图1)。 3建设思路 图2通过GIS技术,在基础地形图、遥感底图基础上,搭建保障房规划、建设、分布等专题图,建成“保障房一张图”数据库,并通过与保障房管理的相关业务库相结合,实现MIS、GIS的技术一体化,为住房保障管理部门各级领导和工作人员提供了图文一体化的基于B/S结构(同样支持C/S结构)的协同工作应用环境,实现保障房规划、建设、申请审批、分配、使用、监督等全过程管理信息化,管理对象可视化。 4功能设计 图3整个社会保障性住房管理信息系统按保障房的生命周期主要分为规划、建设、申请分配、使用等四大部分,此外还包含监督管理过程;具体可细分为规划计划、工程管理、资金管理、申请审批、选房管理、公开公示、财务管理、租赁管理、物业管理、档案管理、监督管理等。 (1)规划管理:主要实现对保障性住房发展规划、年度计划进行管理,明确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土地、资金安排、项目布局、套型结构、保障对象的范围和标准等内容。具体包括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子规划信息等。 通过系统提供的GIS功能,规划人员可以在“保障房一张图”基础上,绘制用地红线图、建设红线图,输出符合标准的规划图;并形成规划专题图,直观展现保障房的规划情况;同时与MIS相结合,实现规划对象的地理属性与业务属性一体化展示(图4)。 (2)建设管理:根据整个规划情况,实现对保障房建设过程进行有效管理;主要包括项目工程管理和保障资金管理两部分。实现建设工程从项目立项、规划审批、土地供应、建设施工、竣工验收到运行管理整个“生命周期”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与监控以及信息的综合查询、统计和分析。 同时通过支出预算管理、资金预算审批实现对保障资金的“专项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 系统能以GIS建设情况专题图的形式;在地图上以“图表+文字”的形式,直观项目建设进度状态及过程详细信息。 (3)申请分配管理:主要包括申请审批、选房管理及公开公示。 申请审批,实现对保障对象进行准入登记,年审验证。实现完善的准入登记、年审验证业务审核工作流程,包括申请、资格验证、审核、公示、登记等。在审批过程中可通过统一验证平台,实现与公安、工商、税务、房产交易、社保、金融等部门进行数据交换,核查申请人收入和资产状况,以防止虚假申报情况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