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科技论文 >

科学发展观的哲学文化价值探讨

时间:2013-01-09 11:36 点击:
在全党内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中央对此高度重视,提出了一系列明确要求,中央领导同志率先垂范、带头参加学习实践活动。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就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反复强调,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是
在全党内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中央对此高度重视,提出了一系列明确要求,中央领导同志率先垂范、带头参加学习实践活动。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就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反复强调,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继续,是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为了更好地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和文化价值,笔者重新翻阅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哲学原著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哲学的有关篇章,通过对于经典原著的学习,更加深刻体会到科学发展观的所蕴含的哲学文化价值论文下载。
 
一、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的观点看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来源
 
在马克思之前,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分析了实践的目的性、普遍性和现实性的一般特点,而且比较突出地强调了实践在认识论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列宁说:“当马克思把实践标准列入认识论时,它的观点是直接和黑格尔接近的。”[1]但是,黑格尔的实践只是作为绝对理念自我发展的一个逻辑环节。他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是抽象地发展了这种能动的方面,而把思维当作现实存在的人,从观念出发去解释人的能动活动。费尔巴哈批判了黑格尔的思维和存在同一说,提出了以人和自然为哲学唯一对象的人本学。他肯定自然是物质的客观实在,人是自然的产物。他认为人是认识的主体,主体和客体通过感觉直接联系达到统一,主张直观的反映论。在其反映论中,费尔巴哈经常把生活、实践看作是理论的基础,认为“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那些疑难,实践会给你解决”[2]。但是费尔巴哈有时把实践归结为理论活动,否定了思维对存在,主体对客体的作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第一次深刻地揭示了生产劳动是社会实践的基本内容,同时还涉及到了阶级斗争、科学活动与实践形式,用“实践”这一哲学范畴把各种社会活动统一起来,把它理解为与理论相对应的一般社会物质活动。也就是说,马克思的“实践”范畴突出了主体的认识活动的主观能动性,以实践为中介,使主体认识客体成为可能。在这个连续的认识过程中,实践不仅体现为中介或纽带,也成为主体认识客体的工具或手段。所以说坚持“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与其它所有哲学判别的最重要的特点。
科学发展观突出强调“实践第一”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观点,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根本依据是我们党总结多年来关于发展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尤其是那些不科学的、盲目的和错误的惨痛教训(比如文化大革命)而提出的。也就是说首先坚持马克思理论来源于实践的观点;其次马克思认为人通过实践活动改造外部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和发展人自身,从而沟通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人的认识就是在这种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所以说一定是在今天这一极其特定的发展阶段,我们党结合多年来国家建设发展的诸多经验教训,才认识到了坚持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这一点上讲,科学发展观绝不是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提出来,或臆造出来、纯粹为了一时教育而提出的理论,一定是我党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自身主观世界的过程中,逐渐摸索而来的宝贵认识。正如胡锦涛主席在2006年4月21日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中说:“科学发展的理念是在总结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经验、顺应时代潮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二、从哲学的任务看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关于哲学的任务问题,马克思在《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中指出:“哲学把握了整个世界以后就起来反对现象世界。”这里的反对既不是逻辑的反对也不是道德的反对,而是“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因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马克思的哲学理想就是在这种实际的批判中实现“哲学的世界化”或“在现实中实现哲学”[3]。也就是说马克思在坚持认识的客观前提的同时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实践作为认识活动过程一个基本环节和最终目的。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马克思更加明确强调哲学的根本任务:“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4]。
马克思主义认为,发展是历史的必然,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历史。钻木取火引导从猿到人、刀耕火种开启农业文明、汽笛声声奏响工业号角,鼠标轻击联通信息时代。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结构更新变化,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动力源泉。从当今世界的格局和潮流来看,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尽管局部战争时有时起,但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旋律。维护和平,促进发展,也是所有地球人共同的愿望。尽管一些国家发展较快,而一些国家相对落后,但是世界潮流,浩浩荡荡,发展较快的也不会停下脚步,落后的国家只能奋起直追,力争后来居上。面对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大趋势,不加快发展,就会更加落后;不发展,那就会被时代淘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依然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发展才是解开这个矛盾的根本所在。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我们改革开放以来的一条基本经验,无论形势如何变化,不管面前有多少困难,只要正确坚持和贯彻发展的思想,我们就能不断克服困难,不断推向前进。所以邓小平说:“发展是硬道理”,发展符合人民的意志,发展要依靠人民的力量,人民生活的改善、社会文明的提高最终要靠社会发展来得以实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之上,毛泽东领导我们创造性地在落后的旧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但是经过太多艰难的探索之后邓小平讲:“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现在来看,不发展、发展不好、发展太慢,或者说发展不科学都不是社会主义。
科学发展观强调第一要义是发展,也就是说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作为一种理论首先是用来指导发展的,绝不是用来死记硬背个别字句和空洞口号,用他来解决发展和前进中碰到的实际问题。胡锦涛在2006年12月5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说:“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成果,从而成为我们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方针。”可以说这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实践的认识论的又一重要体现,理论来源于实践,最终又要回到实践中去,一方面为了指导实践,另一方面也要用实践不断去检验理论,以便于使其得以不断改进,更好地去指导实践。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模式,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一系列成就的一条基本经验。
 
三、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的哲学文化意义
 
科学发展观突出强调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思想最早由春秋齐国政治家管仲提出:“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立则国固。”从此成为中国古代各哲学判别的一个重要特征。儒家强调“仁”,墨家坚持“兼爱”,道家的“道”也都以“人”为核心的。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其实“忠”就是诚实可靠,当然孔夫子所讲忠主要是忠于周礼,对于我们今天依然有意义,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事业;《说文》解释说:“忠,敬也,恕,仁也”。《论语•颜渊第十二》,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汉代贾宜说得更加生动:“以己量人谓之恕”。宋代朱熹也说:“推己之谓恕”。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强调尊重人和重视人,体谅人和关心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把古老的中国文化“以人为本”纳入科学发展观的范畴,体现了扎根中国传统文化,坚持中国特色的理论路线。
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第一次提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发展动力的观念。马、恩从创立唯物史观起,直到他们成熟时期以至晚年的论着中,如果说在有关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的论述中始终有一根主线贯穿其中,那就是有关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问题,极大地丰富了科学的人本主义的内容。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作了这样经典性的表述:“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的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又进一步憧憬“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将马恩唯物史观定义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毛泽东说:“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它应该受人民的监督,而决不应该违背人民的意志。”[5]胡锦涛说:“我们提出以人为本的根本含义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6]。邓小平说得更简明扼要:“什么是领导?领导就是服务。”[7]过去由于受左的思想的影响,我们错误的认为马克思主义只讲集体,不讲个人,其实不是这样,马克思主义说“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8]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和目标,所以尊重人的自由和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当然尊重个人发展不是鼓励个人主义而是强调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对立统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繁重,千头万绪,但是尊重人、关心人、提高人的素质,必须是我们在经济社会各项建设中贯彻始终,永远动摇不得的,要科学发展,首先和最重要的是人的发展。
我们知道部队是一个高度集中统一的集体,所以要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以人为本,其实就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精神调整管理者的工作理念,尽其所能为所有成员平等享有单位可以提供的政治、文化和生活待遇,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尊重他们的主人翁地位,尊重他们的知识,尊重他们的劳动、尊重他们的创造,尊重来自他们的不同意见。我们讲“以人为本”,那么这里的“人”是谁?胡锦涛主席讲“最广大人民”,结合我们各级部队实际情况,最广大人民就是最基层的年轻干部、战士,所以更多的关注年轻人的生活、工作,实际就是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
四、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
 
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我们知道全面协调是手段,最终目的是实现可持续,那么是不是可持续瓶颈问题是资源问题,所以首先是一个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人依赖自然界的物质构成自己的生命机体,人要维持和延续自己的生命,要进行体力和脑力的活动,都必依赖于大自然的充分给予。然而人类毕竟区别于生活于大自然的其它生物,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独立于自然自我发展的历史。2300年前古希腊先贤亚里士多德写出了著名的《第一哲学》,首先提出了“本体论”哲学,强调主体的突出地位。确实,人类从一出现就开始给自然打上了人的印记,使自然界变成为“人化的自然”。恩格斯说,动物通过它们的活动也改变外部自然界,“但是一切动物的一切有计划的行动,都不能在地球上打下自己的意志的印记,这一点只有人才能做到。”[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P383)所以马克思说: “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就是说,只有人能进行有预期目的的创造,或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与此同时,人类对自然界的惯常行程的干涉和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所导致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有时表现得是那么不可调和。150余年前,恩格斯就注意到了这一事情的严重性,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恩格斯分析说:“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它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10]也就是说,恩格斯强调要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首先必须学会正确地认识自然规律,克服那种为了自己一时的物质需求,盲目支配和统治自然的短视行为。中国传统文化里关于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彩论述随处可见。
《易经》八卦与六十四卦每卦三爻,象征天、地、人,体现了《易经》天人合一的思想,所以《三字经》说:“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礼记·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庄子·齐物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董仲舒则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如今古老的东方文明所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学理念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识。
科学发展观强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所以和谐成为当今社会的流行语。《说文解字》,“和”,“相应也”;“谐”:“专谓乐和”。《礼记·中庸》:“和者,天下之达道也。”《左传·襄公十一年》:“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请与子乐之”。《尚书·虞书》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从象形造字的原则看,“和”,是一个“禾”加一个“口”,民以食为天嘛,吃饱饭才是最重要的事情;“谐”,言加一个“比”加一个“白”,《说文解字》,“比”,“密也”,成语有“鳞次栉比,天涯如比邻”。言和白都是说话的意思,所以加起来就是大家都说话,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谐”就是说人们只有被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后,才会集中起来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最古老的中国字眼包含了马克思主义最为重要的哲学原理。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认为马克思最重要的贡献就是:“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11]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说:“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邓小平说:“不管天下发生什么事,只要人民吃饱肚子,一切就好办了”[12]。当然经过30年改革开发,中国已经基本解决吃饭问题,但是俗话说:“衣食住行”推而广之,解决人民基本的生活问题还有很多,“和”的任务依然繁重。我们前面讲“谐”是要“大家都说话,表达自己的意见”,其实就是在吃饱肚子的前提下,参政议政参与国家管理。如果说改革开放30年的经济体制改革解决的是“和”的问题的话,那么实现“谐”就是要推动政治体制改革,胡锦涛主席说在大力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要“积极稳妥推动政治体制改革”也就是这个意思。邓小平也警告我们:“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的改革”[13]。
 
五、辩证唯物主义与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强调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求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坚持联系的观点,就不能孤立地看问题,而要看到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具体说来就是要坚持“五个统筹”,通过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均衡协调。它要求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因为世界是永恒发展的。防止为了当代人的利益而牺牲子孙后代的利益,防止只顾眼前发展而牺牲长远发展,强调在实现发展的同时不断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核心的方法论就是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精髓概括说就是:“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事物的普遍联系构成了世界的永恒发展,唯物辩证法以联系观和发展观为基本内容和总的特征,并进而揭示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世界的普遍联系是因为其物质统一性(唯物主义),事物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矛盾(对立统一规律),所以坚持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就是坚持唯物主义和对立统一的观点,就是坚持了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所以胡锦涛说:“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我们党在经历了建国后长期的探索和实践,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尤其是改革开发30年来取得世界瞩目的成就的时候,古老而充满生机的共和国面临前所未有的新的机遇和挑战的今天,全党号召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是第一要义”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强调“核心是以人为本,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就是强调把社会发展的目的性和规律性统一起来,我们的目的是获得更快更好的发展,但是发展本身是具有规律性的,坚持科学发展就是要认识规律,并且按规律办事;要求强调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这体现了胸怀世界的国际视野和与时俱进的哲学精神,既坚持和发展了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和一般方法,又很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注释:
[1]《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81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页。
[5]《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9页。
[6]胡锦涛:《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2007年12月17日)
[7]《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l页。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第118页。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202页。
[10]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159页。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上),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4页。
[12]《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06页。
[13]《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4页。
 
参考文献:
(1)恩格斯著,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译:《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
(2)恩格斯著,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译:《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70年版。
(3)黑格尔著,贺麟译:《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4)《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6)艾思奇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