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经济论文 >

浅析高校周围流动商贩的治理困境

时间:2014-06-25 16:36 点击:
【摘 要】高校是学子们深造和发展的一片净土,为此高校周围理应是整洁安静的面貌。但高校拥有庞大的学生消费群体,这个群体吸引了诸多流动商贩,而这些流动商贩缺乏公共精神,造成高校周围的脏、乱、差等等问题,不仅影响到了高校形象的塑造,而且对高校的公


  【摘 要】高校是学子们深造和发展的一片净土,为此高校周围理应是整洁安静的面貌。但高校拥有庞大的学生消费群体,这个群体吸引了诸多流动商贩,而这些流动商贩缺乏公共精神,造成高校周围的“脏、乱、差”等等问题,不仅影响到了高校形象的塑造,而且对高校的公共健康安全也带来了令人担忧的问题。本文试图从多方面分析高校周围流动商贩的治理困境。

  【关键词】高校;流动商贩;治理困境

  “贩夫走卒,引车卖浆,古已有之。”[1]而如今社会,流动商贩一般是指没有经工商登记注册,无固定的经营场所,利用路边空地、市民广场等公共空间从事小规模商业经营者。而当前恰逢我国现代化改革步入了攻坚区和深水区,导致改革转型过程中失业人口增多,为求生存,部分失业人员从事起了流动商贩。此外高校师生作为一个巨大的消费群体,吸引了诸多流动商贩的目光,因此高校周围就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流动商贩群体。

  一、高校周围流动商贩特征分析

  (一)经营时间,高低峰明显

  高校周围流动商贩的经营时间一般较长,具有明显的高低峰。一般情况下,随着高校师生早上上学、中午上下学以及晚间休闲人流的增多,流动商贩在此时间段聚集的时间较长,并且呈现出了诸多商贩竞争性经营的场景,给这段时间的交通造成了诸多不便,影响了师生的出行。

  (二)经营商品成本低廉,需求巨大

  高校周围流动商贩的经营一般以熟食和必备的生活用品为主,满足了绝大多数师生的需求。同时,因其成本低廉,价格相对于高校学生来讲也是比较适中的,学生普遍愿意接受这种便利的商品服务。

  (三)生活负担沉重

  根据调查发现,高校周围的流动商贩普遍为弱势群体,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即使是一些较为健壮的中年人,其生活负担也十分沉重。一般都是上有需要赡养的父母,下有需要抚养的孩子,而他们又没有什么固定收入,只好在高校周围做起了流动商贩的营生。

  二、高校周围流动商贩的治理困境

  (一)高校周围的摊位设置问题

  高校属于公共场所,而高校周围的一定土地也属于高校用地。为了高校周围环境的美化和干净,当地的政府及城管执法部门并没有联合设立统一摊位,这为高校周围流动商贩的出现埋下了伏笔。

  此外,部分高校周围可能建有一定数量的商品房以供商家买卖使用。但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商贩的收入并不是很高,很难付得起高校周围昂贵的房价。在这种情况,商贩们为了获得相对更多的利益,只能选择在高校周围进行流动买卖,与城管执法人员玩起了捉迷藏。如果城管执法人员对流动商贩一并取缔,势必不会带来良好的治理效果。高校中庞大的师生消费群体必然引来商贩的目光,产生了“你来我走,你走我来”的格局,最终形成现在久治不愈的局面。同时,长时间的人力和物力的投入也会耗费大量的公共财产,增加了行政成本,大大降低了行政效率。因此,高校周围的摊位设置问题成为了一个治理难题。

  (二)高校周围流动商贩主要群体为弱势群体

  根据调查发现,高校周围流动商贩中的大多数人属于弱势群体。一方面没有固定的收入,没有固定的社会福利保障,他们绝大多数人迫于生计,不得不从事这种流动商贩的经营。另一方面,他们的学历不高,没有其他生存本领,只能依赖于这种简单的流动商贩经营。

  随着和谐社会和中国梦的提出,政府和整个社会应当给予这些弱势群体更多的帮扶,而不是简简单单取缔式治理。

  (三)高校周围流动商贩所带来的外部成本

  高校周围流动商贩治理的重要问题之一,是指由于高校周围流动商贩的活动所带来的外部成本。流动商贩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使他们自身在经营的过程中并不刻意规范自身的行为,由此给大学周围建设和环境带来负的外部效应。主要表现是毁坏大学周围的整洁环境。根据广大师生反映,高校周围流动商贩的存在是形成高校外部周围环境“脏、乱、差”的重要原因。流动商贩越是密集的地方往往是整个大学周围环境最差的部分。大学师生对流动商贩的差评主要是摊位占了主要人行道、摊位周围形成的垃圾不能及时处理和一些不文明举止。其次,影响高校周围的治安。高校周围流动商贩的集聚存在,及部分师生购买商品时形成的人群聚合地,给一些不法分子提供了犯罪的可能性。一些不法分子,在师生与商贩进行交易时,进行“偷、摸、抢”的犯罪行为,引起学生的愤懑。而这些不明身份,无法进行有效监控的不法分子很难进行依法处置,这给高校周围的治安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四)师生需求的双重属性

  有需求才会有供给,流动商贩的存在正好满足了人们这一需求。同样,如果而没有广大师生的需求,便不会在高校周围形成流动商贩这一特殊群体。

  首先,高校周围流动商贩的存在让师生们觉得十分便利。这种便利的存在让部分大学生忘记了对质量的把关,忘记了校园周围的美化整洁。甚至觉得只要给自己提供了便利,给自己节约了时间,这种流动商贩完全可以在校园周围存在。

  其次,部分师生对这些流动商贩的同情。流动商贩属于弱势群体,如果与他们进行买卖,就会增加他们的收入,间接得帮助到他们的生活。正如访谈中小王同学所讲:“见到了满头白发的他们就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父母。”这种同情心的产生加大了高校周围流动商贩存在的动力。

  师生一方面意识到这种流动商贩的不规范性,另一方面又十分依赖他们。这给治理带来了群众基础方面不必要的麻烦。

  (五)执法部门的自身执法问题

  对于流动商贩的治理基本上是由城管进行的,但城管作为执法部门自身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城管队伍的人员素质存在不足。城管部门作为我国执法部门中后来发展起来的部门,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由于尚未有足够的合适人员,城管中出现了所谓的临时工。这些临时工在执法中采取暴力手段,对政府形象和城管执法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影响,甚至由于暴力执法产生的社会舆论导致社会群众普遍对城管产生了憎恶,这也间接得使治理陷入了下面的又一大困境。

  (六)舆论导向对流动商贩的偏爱

  曾经有这样一篇报道,某高校将一位常年在高校周围卖鞋垫等生活用品的孤寡老人的摊位进行了强行没收,引起了该高校师生乃至整个社会强烈的舆论谴责。可以理解一方面,高校师生对这种便利的流动商贩有一种依赖心理;另一方面,则是高校师生们对流动商贩生活不易的同情。同情心理的产生,让人们自然而然的对流动商贩有了好感,而对依法治理的城管执法人员产生了憎恶。

  随着媒体对部分城管执法人员暴力执法的曝光,人们对流动商贩越加同情。在不管怎样的执法过程中,凡是产生了冲突,媒体舆论和社会群众几乎一边倒向了流动商贩这边,这给政府和城市执法人员的行动带来了诸多不便。

  社会舆论的导向也使得对高校周围流动商贩的治理陷入了又一大困境。

  综上,高校周围流动商贩的治理困境绝不仅仅是商贩或者城管单方面的问题,而是一个复合型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治理过程中要统筹兼顾,多方位协同解决好这一大难题。

  【参考文献】

  [1]韩志鹏.从《清明上河图》看流动商贩[N].信息时报,2010-8-18(A16).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