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明文指出,传统煤化工重复建设严重,产能过剩30%;水泥产能18.7亿吨,在建生产线产能6.2亿吨,另外还有已核准尚未开工的生产线产能2.1亿吨,产能全部建成后将达到27亿吨,而市场需求仅为16亿吨,产能将严重过剩;全国平板玻璃产能6.5亿重量箱,即将投产产能4848万重量箱,此外还有30余条在建和拟建浮法玻璃生产线,累计产能超过8亿重量箱,产能明显过剩;多晶硅产能2万吨,产量4000吨左右,在建产能约8万吨,产能已明显过剩。此外,全球范围内电解铝供过于求,国内电解铝产能1800万吨,占全球42.9%,产能利用率仅为73.2%;造船能力为6600万载重吨,占全球的36%,而2008年国内消费量仅为1000万载重吨左右,70%以上产量靠出口;大型锻件也存在着产能过剩的隐忧。 形成这一时期产能过剩的最重要原因,就是投资与消费的严重不协调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除1997年),最终消费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都保持在50%以上,而2002年、2003年大幅下降,之后基本保持在40%左右。与之相对应,资本形成对国民经济拉动的贡献率自2002年开始超过最终消费。尽管这一时期外贸出口大幅增长,但增幅依然低于国内投资的增速。这种投资与消费的反向变化,进一步加剧了国内的过剩产能。 这一时期,投资加速的重点在工业部门,特别是能源与基础原材料行业,如有色金属、黑色金属、煤炭、化工、水泥等行业。2004-2008年间,这些行业投资平均增速基本保持在30%以上,其中煤炭与电气更是超过40%,是同期GDP增速的3倍以上。 1.3产能过剩严重期(2009年至今) 自2008年下半年开始,全球金融危机逐步蔓延,欧美实体经济遭受重创。而此时,外贸经历了“入世”后的8年辉煌,国内产能已对外形成严重依赖。出口的萎缩,导致国内制造业产能过剩问题再次集中爆发。同时,美国房地产崩塌,引致国内房地产发展短暂回落,也使得对钢铁、水泥、建材等行业的需求锐减,对相关产能造成巨大的压力。为有效应对金融危机,确保经济的增长,政府迅速出台了“4万亿”投资计划、“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以及宽松的财政货币等手段。在政府的干预下,国内需求很快得到好转,同时企业预期也得以提升,引致新一轮的盲目投资,为此后更加严重的产能过剩埋下了隐患。 这一时期,产能扩张的重点在工业领域,特别是“十大”振兴产业。2009-2011年,有色金属行业铜、铝、铅、锌冶炼产能新增合计1700万吨,是2006-2008年的1.2倍;焦炭累计新增产能2.11亿吨,是此前3年的1.5倍;平板玻璃累计新增产能3.69亿重量箱,是此前3年的1.4倍;电石累计新增产能708万吨,是此前3年的1.4倍;汽车累计新增产能563万辆,是此前3年的1.2倍;化纤累计新增产能888万吨,是此前3年的1.3倍;氮磷钾肥累计新增产能2751万吨,是此前3年的1.2倍。 大宗商品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12年,能源、化工、橡塑、有色、钢铁、纺织、建材和农副等8大行业中的500多个产品,90%以上的产品的产能利用率低于80%,并且超过一半的产品的产能利用率低于70%,产能利用率低于60%的产品接近1/4。产能过剩最为严重的10种产品包括:阔叶木浆、不锈钢板、冷轧板、锡、甲醇、镍、PVC、无缝管、沥青、铅。其中,金属领域包揽了60%;产能利用率最低的为不锈钢板,仅为45%。 面对重点工业领域产能过剩状况的持续加剧,政府也加大了对过剩产能的调控力度。自2009年开始,工信部每年定期对外公布各行业年度产能淘汰目标,并且从2010年起进一步分解到具体企业。整体来看,国家对过剩产能的淘汰力度逐步加大,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社会总过剩产能规模的快速扩大。 2工业领域产能过剩现状 2009年以来,受政策刺激及企业自身的乐观预期,重点产业领域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产能扩张也随之加快。而由于需求增速的放缓,工业领域产能过剩也呈现不断加剧的趋势,在2012年外需萎缩的状况下尤其明显。 2.1水泥行业 进入新世纪以来,高速发展的房地产以及城市基础设施,给水泥行业带来了黄金发展期,也造成了产能扩张速度远远超过需求增长速度。2003-2007年和2008-2012年,水泥行业平均过剩产能分别为3.25亿吨和4.69亿吨,产能利用率平均为76%和79%。其中,2008-2012年,水泥行业建设总投资6600亿元,年平均投资增速达30%。 2000年,水泥产能为5.97亿吨,当年产量为5.83亿吨,产能利用率高达97.6%。2008年,水泥产能18.7亿吨,当年产量为13.8亿吨,产能利用率仅为74.2%。2009年10月至2011年底,全国共新建了463条水泥生产线,新增有效水泥产能超过8亿吨。2012年,全国水泥行业新增生产线125条,新增熟料产能1.6亿吨,进一步加剧了水泥行业的产能过剩。此外,2012年全国共216条在建水泥生产线,预计2013年建成投产,届时新型干法水泥将达到31.3亿吨,产能利率将下降至70%以下。 此外,2010-2012年,水泥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合计为5.14亿吨,新增产能合计6.85亿吨。 2.2玻璃行业 2000年之后,随着汽车、房地产等行业的蓬勃发展,玻璃行业进入黄金发展时期。2000年,国内玻璃行业产量不足2亿重量箱,2011产量达到7.38亿重量箱,年均增幅超过20%,稳居世界玻璃大国位置。 2010年,新增平板玻璃生产线34条,新增产能1.3亿重量箱,全国平板玻璃产能已达8.9亿重量箱,但平板玻璃产量仅为6.3亿重量箱,产能利用率已降至70%左右。与此同时,全国各地尚有在建、拟建生产线30余条,待释放产能高达1亿重量箱。2011年,全国平板玻璃制造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0亿元,同比增长17.3%,超过产量增长速度。在投资的推动下,2012年,全国平板玻璃生产能达到10.4亿重量箱。但受房地产投资增速回落,平板玻璃市场需求疲软,产量较2011年同比减少3.2%至1.74亿重量箱,致使产能利用率降至68.3%。 此外,2010-2012年,平板玻璃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合计9584万重量箱;新增产能合计3.86亿重量箱。 2.3化工行业 传统化工产品产能过剩情况较为严重,这些产品主要存在于化肥(尿素、磷铵)、农药、两碱(纯碱、PVC)、化纤(涤纶、锦纶、粘胶)和煤化工(甲醇)等传统行业。2006-2011年,大部分产品的行业开工率都处于逐年下滑状态,2011年产能利用率平均不足60%。2012年,化工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1.76亿元,同比增长23.1%,高出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幅2.5个百分点。在投资快速增长的推动下,行业产能过剩状况也进一步加剧。
截至2012年底,合成氨产能达到7200万吨,存在2000万吨的过剩产能;尿素产能达到7100万吨,过剩产能约为1800万吨;磷肥产能达到2360万吨,超过国内需求1000万吨;氯碱产能突破3800万吨,产能利用率在70%左右;聚氯乙烯产能达到2236万吨,产能利用率约59.9%;纯碱新增产能190万吨,产能利用率为49.5%;电石新增产能约400万吨,远超过全年淘汰127万吨产能,装置利用率约75.6%;甲醇行业新增产能587万吨,产能利用率为49.5%;二甲醚产能利用率38.2%,处于规划阶段的项目超过20个,产能合计为1056万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