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哈萨克斯坦是中亚各国中唯一与边境直通铁路的国家。该国正成为新兴的欧亚中心,协助、前苏联国家以及欧盟国家间的贸易往来。 中哈国境站独特的换装设施,巩固了哈萨克斯坦今后在该区域内的铁路运输服务角色。随着第二条国境通道以及全长298公里的热特肯-霍尔果斯铁路线在2012年底的竣工,哈国在该区域内的地位将更加牢固。预计到2020年底前,往返于多斯托克-阿拉山口和热特肯-霍尔果斯口岸间的中哈货物运载量将达每年4000万吨。届时,哈境内将有超过5条国际运输走廊,使其一跃成为欧亚十字路口的中心。 目前货流主要通过出口,从中亚经济体流入和欧盟市场。不过近年来,自东向西(始自、韩国和日本)和自西向东(始自波罗的海海港)的进口和过境货物流量也出现了显著增长。 以下是一些值得关注的例子: ·从韩国出发,横跨和哈萨克斯坦,运输半散件组装(SKD)的车辆组件到乌兹别克斯坦的通用汽车公司组装工厂; ·将半散件组装从波罗的海海港运至通用电气在哈萨克斯坦的货运机车组装工厂; ·每日3到5次始发自海港至中亚的普通货物(集装箱)编组列车; ·每日往返哈萨克斯坦与里加商业港间的集装箱编组列车服务,以及2009年开通的运载非致命货物至阿富汗的普通集装箱编组列车服务(途经拉脱维亚、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以及乌兹别克斯坦); ·自2011年起,往返于重庆与德国杜伊斯堡的新提速集装箱编组列车服务,开始运送惠普、华硕、富士以及其他大型跨国公司生产的昂贵电子及电脑产品。 2011年中欧贸易超过5670亿美元,但陆路运输与铁路运输只占其中的小部分,仅为贸易额的1%。自东向西横跨欧亚大陆的货物流通已经成为现实,但是很难通过传统的市场手段建立从欧盟自西向东运输货物的线路。因此难以想象欧盟各国愿意用铁路运输取代廉价、高效的远洋运输,不过对于某些物流来说铁路运输还是存在巨大的潜力。例如,需在短时间内运送却无法承担空运费用的物流可以通过铁路运输方式,收取超过标准远洋服务的小额溢价。此外,横穿、中亚以及俄罗斯的铁路运输,不像主要的欧亚海上航线,面临的海盗、破坏以及恐怖主义活动的风险几乎微不足道。 无论中欧贸易最终是否会更多地使用欧亚铁路,西北和中亚必定依赖这些通道以促进区域发展。就这点而言,中哈两国可能是进行区域整合方面的最佳伙伴,担当起该区域合作促进者的角色。 “新丝绸之路”的挑战与机遇 未开发的基础设施以及铁路标准的不同,都将是区域整合所要面临的挑战。 中亚各国和西北部城市人口密度小,且聚居地相距较远,不过中亚目前人口达8千万到1亿。由于过去20年间在道路及铁路修理、维护和兴建新线路方面的投资不多,甚至没有投资,这一地区的基建状况落后。 例如,所有主要铁路线都已电气化,而哈萨克斯坦只有不到1/3的铁路线进行了电气化改建。中亚及前苏联国家的货运列车平均时速不超过80公里;客运列车的最高时速在110至120公里之间。相比之下,货运列车的时速达到120公里;客运列车的时速达到160-320公里。 对于中亚国家来说,向西的通道是简单、快速和高效的。因为从哈萨克斯坦途经波罗的海国家至欧盟国家的铁路线,全线使用相同标准的宽轨(1520毫米),不存在路轨限制的情况,从而同一车厢可在装载点与卸货点之间往返使用。相对地,向东的铁路运输线受限于国境站换装设备,轨道车辆必须由宽轨转至标轨(1435毫米)。例如,目前多斯托克—阿拉山口国境站换装设备的设计承受量为1500万吨,然而当前货流已超过这一标准,导致严重的边境拥堵,同时让收货方、设备所有方及铁路运营商蒙受重大经济损失。 近些年,中亚各经济体已就升级本国的机车和车辆队伍进行了实质性的投资。尽管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货运受限以及车厢的严重紧缺,持续抑制着地区经济的整合进度。 新关税联盟 由于基建和轨道车辆的限制,以及法律体制的不同,尤其考虑到关税规则对于整合的巨大障碍,白俄罗斯、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于2010年1月1日成立关税联盟(简称“CU”),目的在于消除三国间的海关边界。然而,该法案的执行为非成员国带来了新的障碍。相关的综合文档、清关程序、检查以及文件交换等条款,增加了收货方及运营商的货物滞留时间和花费。 中哈当局所面临的共同挑战是提高普通基础设施条件、加快海关合作,以及在热特肯与霍尔果斯地区间设立新的关税区域(物流/工业园区)。若上述问题得到解决,该区域将实现逐步发展。哈国将不再是单一的出口国家,而成为具有战略意义、横跨欧亚大陆的贸易与货物运输中转国。 战略合作模式的转移 投资和参与“新丝绸之路”发展的兴趣,对于外国投资者来说是良好的契机。这不仅意味着40多个欧亚大陆国家(超过7亿人口)的贸易增长预期,同时也提供了在大型铁路和基建相关项目中与公司成为贸易伙伴的机遇。 目前,国内高速铁路项目中使用的轨道专业技术,在中亚及中东国家的轨道建设中独占鳌头。能够以相对较低的价格提供高级铁道技术、专业知识以及机械设备,还可提供基建项目所急需的资金支持。 |